第A04版:青年

为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

记者 蔡娴

本文字数:1966

    车迷在拍照。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摄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本报讯 2025F1中国大奖赛如期而至,从观看精彩的比赛到参与各种文旅活动,从购买时尚的赛车衍生品到体验独特的主题展览,年轻人在F1中国大奖赛期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生活方式。

    在这场“嘉年华”里相遇相知

    数据显示,中国F1“粉丝”数量已经突破2亿,其中半数为女性,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正成为观赛主力。与此同时,2024赛季在中国通过电视观看F1赛事的人数突破1亿,同比增长35%,多个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粉丝”总数已超过430万。

    今年F1中国大奖赛期间,上海汽车文化节“梦想嘉”主题园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外围的水景广场首次打造上万平方米互动区,现场人气爆棚。

    而在赛场内部的商贸活动区,规模虽然不比水景广场,但氛围同样热火朝天,不论是周边产品还是美食餐饮,或是活动体验,各个区域前都排起了长队。记者看到,现场设置了不少竞速互动装置,如赛车模拟器、赛车换胎挑战等,让车迷们能亲身参与,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记者看到,现场的车迷几乎人人都在争做“显眼包”,不少搞怪的造型和应援物料都颇为吸睛。在换胎体验的“维修区”舞台,记者就遇到了两位身着这类工装马甲的“女汉子”正在卖力“扮演”换胎工。

    身形单薄的丁丁和瓜瓜最终耗时6秒8完成换胎,虽然这个成绩对于两位女生来说已实属不易,但在F1比赛中,正常进站换胎时间一般仅为2到3秒,否则就容易遭到车迷的诟病,“自己体验了才发现,换胎比想象中难很多,原来不是换胎工太拉胯,是真的很难。”这两位车迷还告诉记者,她们体验了不少现场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对赛车运动的认知,也进一步理解了车队工作的诸多不易。

    丁丁和瓜瓜原本只是网友,因为共同的爱好,让她们逐渐成为了能结伴观赛的线下好友。在她们看来,F1最大的魅力在于,不仅能够感受到赛车的速度与激情,同时也能让她领略到顶尖赛车与机械设计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运动让自己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商贸区闲逛时,一个红色的行李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行李箱本身并不特别,但箱子上张贴的醒目“告示”却十分惹眼:不仅标注了中英日韩四国语言,还请出了她喜欢的车手勒克莱尔“代言”,敬告大家“千万别拿错!”为了赶上比赛日,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学生Nela乘了约13个小时的火车奔赴而来,由于担心长途旅程中容易出现行李误拿的情况,她想到了这样有趣且个性的方式来化解潜在麻烦。

    Nela不仅实现了现场观赛的愿望,还在这里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Nela和在上海读大学的Tracy原本是高中同学,由于学业相隔两地,让两位好友无法经常见面,不过,因为F1中国大奖赛的到来,有着相同爱好的两人又得以在上赛场开心重聚。

    “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这项运动”

    从2003年开始成为F1赛事的解说和评论员,F1评论员潘湧湧(北极虾)逐步将兴趣变为了职业。除了赛事解说的工作之外,他也曾担任过《F1速报》副主编、FCACA世界拉力车队总经理。从业二十多年,他看着无数车迷跟着这条赛道和这项赛事共同成长,如今,车迷文化已经延续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潘湧湧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的车迷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赛事氛围越来越浓厚。潘湧湧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他成为F1中国站现场官方解说,每年都在上赛场为车迷们带来现场解说。通过每届中国大奖赛的亲身感受,潘湧湧发现,最初的车迷更多的是“有票我就来”的心态,凑凑热闹看看比赛,但现在的车迷越来越“专业”,他们知道如何为车手和车队助威,如何发现和参与相关的赛事活动,还会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来传播赛车文化,“可以说,车迷文化在呈几何状膨胀,这种传递方式是从前看不到的。”潘湧湧表示。

    潘湧湧常常会在社交账号上看到很多老车迷的留言,谈及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看F1,现在已经是带着孩子来到现场观赛,“如果我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这些群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享受这项运动,对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这就是最快乐的事。”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4为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 记者 蔡娴2025-03-24 2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