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青年科学家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上周末在沪举办的首届“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上海前沿科学交流会”上,来自亚洲的青年科学家首次聚集于上海,时下最热的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成为青年科学家最关注的话题。
AI可能打破学科壁垒
也有其局限性
AI作为跨学科交流的新语言,可能打破学科壁垒,加速科学进步,这是与会青年科学家的共识。
在由未来论坛、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主办的“探索科技新前沿论坛”上,东京科学大学助理教授丛悠悠带来了她在编程语言理论与音乐创作结合方面的研究。她开发了基于类型理论的自动作曲技术,确保音乐符合理论规则,并计划将这一方法扩展到绘画、小说等创意领域,希望通过跨学科的研讨会推动计算机辅助创作的研究,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发创新技术。
2023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物质科学研究员朱华星从物理学家的视角分享了AI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他指出,物理学科本身是大数据学科,但AI在理解物理世界和发现新规律方面仍有局限性。在他看来,AI需要更好地与物理世界结合从而加速推动科技进步。“物理学科正在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未来科学可能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
在推动科学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看到AI的局限性。“AI在挖掘天文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海量数据方面仍有巨大潜力,但未来可能会面临数据瓶颈,尤其是数据收集和清洗的挑战,以及大公司对数据的垄断问题,开源社区需要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难题。”普林斯顿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教授王梦迪这样表示。
她强调大模型在逻辑和数学运算上的局限性,指出大模型虽然能拟合数据并完成简单任务,但在处理复杂逻辑如四则运算时仍依赖数据拟合而非真正的理解,表明大模型尚未掌握底层逻辑。更重要的是,她担心目前滥用AI生成论文的行为将导致学术生态的恶化,呼吁社区共同努力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来应对这一问题。
AI是否会代替人类?对此,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资深首席科学家张峥院长强调,AI在科学研究中更多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他认为,教育系统应适应AI时代,减少对工具的依赖,培养广谱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内驱力。
下一代颠覆性创新在哪里?
投资人解码
下一代颠覆性创新在哪里?顶尖投资人也现场解码。未来论坛理事、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捐赠人、璞华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大同认为,中国在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算法领域表现突出,而中国的创新潜力不仅限于AI,在硬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同样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长期来看,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未来论坛理事、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则呼吁探索类似OpenAI的非盈利研究模式,以更容错的方式支持前沿创新。邓锋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充满信心,看好具有商业思维的青年科学家、早期投资人与企业经验的结合,并指出AI的应用落地、数据获取及与其他垂直领域的结合是未来投资的重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表示,作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和发起人之一,希望通过这一平台,不仅为青年科学家提供资金支持,更为他们创造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