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青年时评

为数字应用划定“安全线”与“伦理框”

评论员 张逸麟

本文字数:1168

    □青年报评论员 张逸麟

    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为公众的生活消费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滋生了新的个人安全风险。人们的手机短信、社交平台常常被定制式的垃圾信息填满,仿佛个人信息透明化了,特别是近期一系列“开盒”事件的曝光,更引起公众在数字环境下对个人信息、财产安全的担忧。

    针对颇具争议的人脸识别技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近日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规的出台,既是对公众关切的积极回应,也为技术应用划定了“安全线”与“伦理框”。

    小区门禁,公园入口,乃至一些涉及隐私的公共场所,人脸识别系统的滥用让公众不胜其烦。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于个人信息处理方面早有法律依据,明文规定收集别人的信息,包括肖像,必须得到对方的同意。之前出现的多个因拒绝人脸识别导致纠纷的案例,法院几乎都判决公众维权胜诉。但管理部门不宜将维权成本强加于公众身上,而应主动对新兴技术的应用竖起安全围栏。

    办法中的一些条款,直击技术滥用和公众维权难的痛点。例如关于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等特殊场所的条款,彰显了对特殊群体与私密场景的精细化保护;“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的,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则将技术运用的选择权交给了公众;此外对人脸信息储存、传输的限制,从源头遏制数据失控风险。通过法治促进整个行业的自律,切实防范个人隐私外泄,而赏不赏脸,由公众自决,也增强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

    在扎紧安全篱笆的同时,相关部门也有责任引导公众提升自我安全意识。近期关于“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日渐增多,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在这份提示中,将安全漏洞、防护措施和应对方法都写得明明白白。

    为了图一个方便,少摁几个数字,安全风险往往就在其中。既然消协提醒,我们不妨听劝,优先关闭免密功能,设置高强度密码并注意更换,养成定期对账习惯。脱离了安全基座的技术红利,反而会增加消费者的成本。而在安全意识上留个心眼,就能更好“捂住”自己的钱包。

    新兴的技术,一旦畅行无阻,可能会在其他领域造成堵塞、混乱甚至风险。以法制力量划定技术应用的边界,守住“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底线思维,可让技术走向健康有序的轨道。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要闻 A02为数字应用划定“安全线”与“伦理框” 评论员 张逸麟2025-03-27 2 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