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制图/李肇】
就在大猩猩“丹戈”即将迎来33周岁生日的前几天,上海动物园发布公告称其已于半个月前因心源性猝死而去世。作为见证上海和鹿特丹缔结为友好城市的使者,“丹戈”一家于2007年从荷兰鹿特丹来到上海动物园安家。一晃近20年,于人类,久到让一代代儿童初见生活里的“金刚”;于“丹戈”,人工饲养条件下的33年寿命不算长,令人扼腕。
同样在上海动物园,半岁多的孟加拉虎“红糖”凭借生性可爱、行为活泼的特点,成长为人见人爱的“网红”。鱼贯而来的游客将玻璃隔断外的一方天地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要是来得不巧根本挤不进去一睹“红糖”真容,只能带着遗憾离园。再看另一边一岁多的“网红”棕熊“军军”,也因撞脸迪士尼玩偶角色“达菲”而被戏称为“西郊达菲”,因游客投喂的不文明行为而差点养成乞食习惯,每次“军军”一露不良端倪,就让人揪心。
但动物园的每一天又都是变化的,是动物和人、人与城市、理想与生活的双向奔赴。
“红糖”日渐成长,不久前刚换了宽敞的新场地,园方还在节假日期间推出限流措施,保证排队游客都能看到“红糖”;“军军”所在的熊山,科普志愿者讲解动物知识时,同时劝阻游客投喂,宣传着乞食行为对动物的危害,“军军”直立身子向游客招手的乞食行为越来越少;园内丰容越来越丰富有趣,比如人气一直居高不下的熊猫“和风”和“星光”最近收获了哪吒和敖丙针织玩具;每种动物场地外悬挂的手绘画板越发有看头,栩栩如生的速写、生动可爱的漫画、准确精炼的文字,抓人眼球的刹那就将动物知识快速传递……除了对动物生老病死的基本共情,如何让动物的生存质量更高成为了新课题。
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西郊公园”,70年间流转着动物与人类共度的光阴,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如今周边充满烟火气的密集居民区,还有集航空、高铁、磁浮、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虹桥枢纽,都在让便捷的理想生活变成现实。此外,积极变化的还有人们的观念:00后剑桥毕业生跑来上海动物园当饲养员,甚至在职的高才生不在少数。饲养员的职责不再只是打扫笼舍,还要参与动物保护等课题研究和科普工作,与此同时,比起高薪,年轻人似乎更享受在工作中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