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助迷途少年按下人生“重启键”

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年民警们在行动

记者 郭颖

本文字数:3646

    赵培培是2024年度上海市监狱系统最年轻的优秀主管警官之一。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主管民警王海琨。

    漆黑的大门缓缓打开,虽然没有标注单位名称的门牌,但是那份沉重和肃穆却依然告诉来往路人: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走进位于松江的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全所35周岁以下民警占比46%,这个年轻的团队如何让误入歧途的少年“重启”人生,走上正途?青年报记者走进这里,面对面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

    青年报记者 郭颖

    三把“钥匙”

    让最难管监组“销号”

    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笑起来一副邻家小妹的样子,要不是穿着警服,很难想象这个95后女孩居然是一名狱警,她叫赵培培,是2024年度上海市监狱系统最年轻的优秀主管警官之一。

    毕业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赵培培,并非法律专业科班出身,但她的妈妈是一名法官,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于司法工作有了几分向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因为被这句话震撼到,赵培培选择了报考公务员,凭借优秀的表现以及大学期间入伍三年的经历,赵培培顺利地来到上海,踏上了她梦想中的司法岗位。

    原以为未成年犯管教所面对的犯人没有那么穷凶极恶,但真正接手后才发现,现实并没有那么丰满。监舍里几张上下铺,冰冷的铁栅栏诉说着犯罪的严峻,“昨天晚上睡得好吗?”关切的同时,赵培培需要掌握监舍发生的情况,以及未成年犯的心理波动。这个监组曾经是“最复杂、最难管”的监组。

    面对“最难管”的监组,赵培培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情绪化”:小吵不断,摩擦不停是常态,整个监组似乎都被笼罩在紧张氛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交流,赵培培发现,监组内大小矛盾的爆发点都指向了同一名罪犯:琳琳(化名)。琳琳性格固执、急躁,文化程度低,在入监前还有过自伤自残的行为,入监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矛盾。久而久之,她在监组内人际关系愈发紧张,进而影响了监组的整体改造氛围。

    赵培培了解到,琳琳身世可怜,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作为留守儿童,她从小缺爱,父母离异后,就被寄养在叔叔家,后因交友不当,她背负了网贷,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小小年纪就成为一名“诈骗犯”。

    “我发现琳琳入狱后没有会见与电话的记录,只跟叔叔有信件往来。”在重新查看琳琳往来信件的过程中,赵培培发现琳琳几次提出希望叔叔帮助缴纳剩余的罚金,但沟通很不愉快,家人不愿帮其缴纳罚金。她也因此情绪沮丧,把气撒在其他人身上。

    于是,赵培培对症下药,设计了第一把钥匙:希望储蓄罐。她根据琳琳的过往改造情况,指导她制作了一本“罚金缴纳规划册”,详细规划每个月的开支,并与长短期目标结合,有规划性地缴纳罚金。

    接下来,赵培培尝试与琳琳的叔叔沟通。在第八通电话后,电话终于被接通,经过一番沟通后才知道,琳琳家人因为文化程度受限和对缴纳罚金的有限认识,误认为催缴罚金是一种“诈骗”的行为,且琳琳遇人不淑犯罪入狱,让家人蒙羞,所以也不愿与她联系。

    面对固执且带着偏见的家属,赵培培耐心为其进行政策解读,告诉他们琳琳对家人的感情与期盼,以及入狱后的愧疚和认知。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培培的真诚和坚持感动了琳琳家人,最终,琳琳的父亲主动缴纳罚金。

    就这样,赵培培用第二把钥匙——亲情耦合器,打开了琳琳的心结。

    监管时,赵培培还敏锐地察觉到未成年犯情绪管理的共性问题——情绪的过载和失控。由此,她启用了第三把钥匙:矛盾熔断术。

    在监组讲评中,她既指出琳琳的问题,又公正处理监组矛盾,同时鼓励监组罪犯在产生激烈情绪后记录下内心的感受,在每周十分钟情绪复盘会上进行分享,让罪犯在互助中学会管理情绪,并为琳琳申请了心理健康咨询。

    就这样,监组内各类矛盾逐一化解,昔日“最复杂、最难管”的监组终于在监区“销号”。

    “让罪犯建立起对民警的信任,沟通就会很顺畅,在改造和教育她们的过程中,我也会得到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能真正帮助到她们。”赵培培告诉记者,“我面对的不光是罪犯个体,还有她们背后的家庭。”

    爱心助学小组

    青年民警助他高考“重生”

    因为无知、不懂法又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心智又尚未健全的时期,一些高中生也会误入人生歧途。这些年来,在青年民警们的帮助下,也有未成年犯通过高考“重启”了人生。

    小刚(化名)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长大,父亲是个包工头,家境较为殷实。他学习努力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脱离了初三繁重升学压力的他开始沉迷于网络世界。高一暑假,一名网友让小刚帮忙在网上发帖招募杀手,事成之后给予5万元报酬。出于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他答应了,在一个群里发布帖子,却不承想真有人揭帖。他觉得对方应该只是开玩笑,于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把网友的联系方式给了他。没想到不久后,对方真的把人给杀了……小刚其实没拿到一分钱,也没把这件事当真,却因此稀里糊涂地卷入了一起杀人案中,最终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进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

    服刑之初,小刚沉浸在自责与悔恨当中,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梦已经葬送了,而父亲也因为他的案子荒废了生意,几乎倾家荡产。他开始自暴自弃,经常和他人发生冲突……

    面对小刚的不良改造表现,主管民警王海琨给予了严厉批评,一边从“思悔”“亲情”“责任”“感恩”等角度进行教导与劝化,一边对他进行综合性测量与评估,并鼓励他继续求学之路。几次谈话后,原本迷茫的少年内心深处的大学梦再度被点燃。

    王警官将小刚的情况上报后,在所部的协调下,由青年民警组成的爱心助学小组成立了。在小组民警的帮助下,小刚很快集齐全套高中教材和复习资料,开始了狱内自学时光。

    由于高中读了一年就入狱,高中课程对他而言就像天书一样。这时,管区内不同大学专业背景的民警们纷纷对他进行辅导,从语数外到物化生,细致地帮他梳理、讲解知识点。于是,小刚开始日复一日地刻苦学习,他的良好改造表现也受到了检察院的肯定,最终被裁定假释。

    就这样,小刚重新回到校园,开始了紧张的备考。然而,跟周围同学相比,他在精神、脑力和知识储备上都很落后。那段时间,民警一直与他保持联系,不断为他打气。

    渐渐地,他的学习成绩开始提升,一直冲进了班级的前20名。一年后,他以超出一本投档线61分的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校的重点专业,由一名曾经让人惋惜的“失足少年”,变成了令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实现了人生逆转!

    考上大学后,小刚向王警官分享了两件高中时的小事:“一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在班上排第20名。按照学校的相关政策,可以享受到1500元的奖学金。但是我考虑到排名第21的同学家里很贫困,比我更需要这笔奖学金,我主动找到校领导请求把奖学金颁发给那位同学”“高三寒假里,有一天最低气温达零下6摄氏度,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老人躺着乞讨,身上穿得很单薄,便把身上的羽绒服脱下来给那位老人,自己跑着回家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应该这样做”。

    “未成年犯所呈现出的普遍性特点是文化低、认知低,盲动性大,但可塑性强。作为奋战在未成年犯改造一线的监狱民警,需要饱含耐心,抽丝剥茧,循循善诱。”青年民警提醒: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本应受到健康、良好的引导,而“网聊”背景下的未成年人很可能误入歧途。

    这警示未成年人要知法、学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同时,父母作为人生的第一导师,要给予子女充分的关爱与陪伴,防止他们因内心空虚沉迷网络,从而引发悲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4助迷途少年按下人生“重启键” 记者 郭颖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