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题

融合五育并举育人理念

南湖职院创新“大思政课”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3734

    学生走进井冈山感受红色革命精神。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和劳模一起做公益。

    作为上海首家“以区为主、市区共建、多方参与治理”的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于去年11月迎来了李强总理的亲临调研。总理在调研时强调,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总理调研的这所高职院校,不仅在学生专业化技能水平教学方面可圈可点。这些年,更是在思政教育上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将劳模、企业家、冠军请进校园

    打破思政教育“孤岛”现象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一字之差,却面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革新。那么,如何开设有生命力的“大思政课”呢?学院德育团队的理解是:“大思政课”应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增强学生对时代的感性认知,从而拓展更加全面的育人新格局。

    很快,学院开设起了思政大讲堂,邀请劳模、企业家进校园,讲述匠心精神的真谛、创业的不易。

    2024年4月26日学院开展的以“赋能高校就业创业,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为主题的一期思政大讲堂,其中的一位主讲人是女企业家方方。

    讲堂上,方方侃侃而谈;讲堂下,掌声雷鸣。不久后,学生处主任沈瑜参加了一个反馈会,当这位女企业家得知她就是南湖职院的老师后,一边翻开聊天记录,一边兴奋地提及,“你们学校有位数字创意系部的女学生加了我微信,和我聊了很久。这位女生对创业非常感兴趣,询问我很多创业经验……”

    2021年南湖职院建校之初成立了几个新系,智能汽车服务系是其中之一。去年,首批学生毕业前夕,恰逢国内一款备受关注的新能源车上市之际,在征求学生意见后,校学生处邀请到了该新能源车体验店的店长讲述新品车的性能。还把新款车开进了校园,并趁热打铁组织了一场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校园招聘会。

    后续学院还将和劳模协会开展合作,针对学校现有的专业,精准邀请相关领域的劳模入校园,让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大思政课”。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最近,学院通识课教研组的老师们在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美育这门“大思政课”。

    原来,因为机缘巧合,学生处韩伟老师结识了一个做变脸表演的艺术团队。双方一拍即合,洽谈设立艺术社团,传授学生变脸技艺。“一听到变脸这门非遗技艺,很多人立即就打了退堂鼓,其实若每月两堂课的话,学生平均半年就能学会了,若每周都开课的话,最快两个多月就能出师。我们希望先用演出活动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再组建艺术社团,待火候成熟再推出必修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真正走进校园。”

    这门非遗课到底怎么开?通识课教研组的老师们还在筹划中。打破固定思维是创新的第一步。在课程的筹备会上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也许课程的名字是开放式的,比如《我的专业能为非遗带来什么?》,让学生自己调研遴选最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将它们陆续引进校园。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探讨如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打个比方我们学校的商旅专业的学生可以策划如何让变脸艺术走上爱达魔都号等。一切皆有可能。”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打造“三色研学”特色思政品牌

    这四年来,基于新型高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南湖大讲堂致力于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课程界限。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校党委书记李琰表示,学院以“红色基因+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育人目标为指引,立足学科素养导向与各类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依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创新设计“三色”研学一体化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进实地去深刻感悟“红色革命文化”,深入探究“金色乡土文化”,亲身领略“绿色生态文化”。

    所谓三色即是红色、金色、绿色。这些年,学生们参观学习、调研实践的场所遍布红色教育场馆,金色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绿色田间地头。

    有别于传统的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将这些走出校园的实践课称为“小研学”。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几乎每个月都会在校外开展。就在前不久学生们还打卡了二工大的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接下来还计划参观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展出的“奋斗有你 最美是你——致敬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美术展,深入学习劳模精神。

    可以说,“三色研学”思政项目的课程设计极具巧思。学院秉承新型高职一体化育人体系,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院会邀请红色场馆讲解员进思政大讲堂宣讲红色历史和文化。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小研学”,深入红色场馆研学,将所思所悟分享给学弟学妹,或者进场馆成为志愿者讲解员。

    事实证明,“大思政课”要走出校园的方向走对了。近年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红色主题调研,学生们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2023年9月16日至17日的上海赛艇公开赛上出现了一群00后学生的身影。新组建的南湖职院赛艇队首次亮相上海赛艇公开赛,与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高手“过招”。

    “当时虽深知体力已达上限,但大家仍拼命追逐,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支撑全程,最终以1米优势,在与瑞金医院赛艇队进行两轮对抗表演赛中险胜。”时隔2年,回忆起这场赛事,数媒2231班的王一鸣同学仍回味无穷。

    “在我们的理念里,‘大思政课’融入的五育并举的理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互为交叉的。就拿赛艇为例,既有劳动教育的劳育,又有吃苦耐劳的德育,还有拼搏向上的体育,可谓多育并举。”南湖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建柳说。

    解决突出问题

    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

    当前广大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脱离实际和远离实践。“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校门”的经历使他们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现实。

    “新时期,学生思政教育面临育人主体较单一、育人结构较扁平、育人空间相对局限的突出问题,如何善用社会大课堂增强学生对时代的感性认知,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德育团队表示,让学生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有利于他们更为准确和深入地理解现实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据悉,自南湖大讲堂开设后,一直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等走进讲堂,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而“走出去”,则是让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社会实践等,在实践中感悟思政理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了思政教育形式。

    2025年4月9日是南湖职院建校4周年校庆,回顾这四年来的点点滴滴,首任院长朱建柳非常感慨,她介绍说,学院基于“大思政课”视域,注重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首要任务,多方联动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公共场馆等资源主体,激发校内外各类组织、专家学者、产业导师等,搭建产教协同育人新平台,形成社会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参与的育人新格局。

    为实现“大思政课”的目标和效果,现任党委书记李琰表示,学院强化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依托南湖大讲堂项目为重要平台,不断推动学院思政教育整体形态、工作体系、组织内容的优化再造与整体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大智慧、大视野、大情怀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专题 A05融合五育并举育人理念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04-09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