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未成年一掷千金买抽赏 家长退款遭拒

盲盒性质的商品到底能否退款?

记者 陈泳均

本文字数:3590

    在潮流玩具与二次元文化的浪潮中,当大家还在为盲盒带来的惊喜与刺激津津乐道时,“一番赏”这种抽赏方式再度翻红。“一番赏”的玩法独特而诱人:消费者通过购买奖券获得抽奖机会,每一张奖券都对应着一款一个级别的主题奖品。“一番赏”有各种不同的系列的主题,分为多个级别的奖品,从高到低依次为A赏、B赏、C赏、D赏、E赏、F赏、G赏、H赏、I赏……奖品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内容物涵盖手办模型、日常用品周边、文化创意产品等多个品类。

    每一次抽奖,都伴随着数种可能,可能“一发入魂”把心仪已久的宝贝带回家,就算没抽中想要的奖品,抽中同一主题的其他制品好像也不亏?“一番赏”的抽赏模式为何能流行开来?对于这类抽奖模式又该如何加强监管?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一番赏”怎么玩?

    刺激与可控并存

    相比盲盒,“一番赏”的玩法更加多样。它既保留了抽奖时那种心跳加速的未知感,又通过公示奖品的抽取情况,给玩家增添了一份确定性和可控感。除了A赏、B赏各个级别的奖项。抽取整套“一番赏”最后一张奖券的用户会额外获得一个奖项,被称为“最终赏”,这是一个常规抽取里面没有的奖品,因此数量少,价值一般也比其他奖品都要高,有时甚至达到数倍之多。因此,在圈内,流传着这样的小窍门:“时刻关注,找准时机抄底。”

    在番茄口袋这样的集合店,“一番赏”商品柜总是占据着店内最核心的位置。记者发现,“一番赏”商品柜前吸引着各类消费者,既有大学生轻皱眉头,仔细研究中奖概率,也有年轻情侣,将抽赏当作饭后悠闲时光的有趣消遣。

    一套动漫主题的“一番赏”通常有60张到90张奖票,单张价格在38元至88元之间。奖项从A赏到I赏,字母靠前的奖品是珍贵稀缺的动漫手办、玩偶等,价值较高,极具收藏意义;字母靠后的则是价格亲民的毛巾、杯垫、钥匙链等小物件。开过的奖券会被贴在店铺的海报上用来公示这套“一番赏”里面已经被抽取的奖品数量以供购买者参考。此外,商品架上明确标出未满18岁须在家长陪同下才可购买。这种抽赏不仅在专门的周边店内售卖,在各种便利商店也可以找到踪迹。

    在店里,记者遇到了00后“一番赏”爱好者章昊,他对《排球少年》主题的“一番赏”情有独钟,一口气买了5抽。“大奖一直没有被抽出,这叫‘箱子沉底’,这种时候买入,性价比和中奖率都高。”他老道地向记者分享经验。逐一撕开奖券后,章昊找店员兑换,虽然抽到了不错的小手办,不过由于此前抽到过类似奖品,他便打算在二手平台转手。据悉,在二手平台上“一番赏”的部分稀有奖品,因限量发行,价格被炒到数千元。这背后既有粉丝纯粹的热爱,也不乏有人看好“一番赏”的市场商机。

    未成年人购买“成瘾”

    引发退款纠纷

    在“水豚大怪兽”谷子店内,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由于孩子没抽到喜欢的奖品便一发不可收拾,缠着家长要继续抽奖。线下门店内有家长陪同,情况相对可控,但线上“一番赏”平台饱受争议,其中一大问题就在于对未成年人的监管。

    记者登录千岛App“一番赏”线上平台发现,软件页面上明确标出18岁未成年人禁止购买,且一经购买不接受退货,但这种依靠消费者自觉的规定无法完全生效,仍有未成年人在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消费。

    在黑猫投诉平台,许多家长反映,孩子线上参与“一番赏”抽奖充值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要求退款却困难重重。平台的拒绝理由常为购买条款已明确注明18岁未成年人禁止购买,一旦下单即默认同意协议。市民刘女士称,未成年孩子背着大人消费了上千元。李女士则表示,自己的孩子偷偷用她的信用卡购买了抽赏商品,单抽99元却只获得了价格低廉的手机保护膜。

    近期,上海消保委从27万件投诉中梳理出八大问题,“一番赏”就成为其中一大问题,未成年人成瘾、攀比、家长退款难以及奖品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成为主要投诉问题。上海消保委强调,线上抽奖平台应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如设置未成年人专属登录模式、实行消费金额分级管控、建立未成年人投诉快速响应通道等具体措施,从源头上防范未成年人沉迷风险。

    专家说法

    仅标注限制消费

    平台和商家并不能免责

    在二次元文化盛行的当下,“一番赏”凭借其独特的抽奖形式,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其中不乏未成年人。当孩子瞒着家长,多次在线上平台为“一番赏”消费时,家长能否成功申请退款?上海市群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钱家瑞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家长要求就未成年人参与一番赏消费进行退货退款时,需结合未成年人年龄、消费行为性质及平台责任综合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钱家瑞指出,若家长未追认且消费行为如大额抽奖消费超出其年龄、智力认知范围,行为无效,家长有权要求退款;单次消费金额较高或累计金额较大,通常认定超出其能力范围,而一番赏若为单次10元~50元的小额多次消费,可能被认定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家长需承担部分责任。

    钱家瑞分析道,“一番赏”属盲盒性质。依据《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第九条,禁止向8周岁以下儿童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需监护人确认同意。按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平台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性消费服务,若平台未设置年龄验证机制,家长可主张平台过错。此外,平台“一经购买不接受退货”的格式条款声明可能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平原则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条款而无效,尤其涉及未成年人时,若平台未采取实名认证、年龄核验等措施,需承担连带责任,已有案例判决平台因未识别未成年人身份而全额退款。

    钱家瑞强调,仅标注“禁止未成年人消费”,平台和商家并不能免责,需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实质审核,否则可能因未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4条规定的“网络保护义务”而担责,面临退款、行政处罚,司法实践中责任比例会根据技术措施完善性、消费金额合理性及家长监护疏漏程度综合判定。

    家长陪同购买

    加强监管与引导

    在未成年人参与“一番赏”这类消费行为中,平台和商家也需切实履行自身责任,家长更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与引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俞莉娜指出,“一番赏”火爆的原因,在于商家精准把握了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好奇心与占有欲。一番赏充满未知,从大脑“奖赏机制”的角度看,人在期待的过程中,能产生很高的愉悦感和兴奋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面对工作生活压力时,“一番赏”一定程度上起到自我奖励和短期解压的效果。但切记“一番赏”存在成瘾性,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控制投入的时间、钱和精力。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沉迷其中。

    为保护未成年人,法规已经要求售卖“一番赏”时,不得直接向未成年人销售,需家长陪同。即便如此,孩子执意购买时,家长仍会陷入为难。对此,俞莉娜建议道,家长可从多方面引导孩子合理消费。一方面,跟孩子讲清一番赏的利弊,并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从认知上树立正确观念;另一方面,合理控制零花钱,限制孩子购买次数,如一个月一次。俞莉娜呼吁道,这还需要平台、学校和家长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和身心健康。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商家的监管,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让未成年人在享受乐趣的同时,避免受到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

    ■08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盲盒性质的商品到底能否退款? 记者 陈泳均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