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则不足百字的简短讣告,如同一根尖刺,刺痛了无数人的心。河南一位年仅26岁的年轻小伙,因双相抑郁意外离世。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骤然消逝,让整个家庭瞬间被无尽的黑暗笼罩。这一悲剧,也无情揭开了中国1.2亿个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所面临的艰难困境。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心理治疗师杜婧提醒,双相情感障碍在年轻人群体中也并不罕见。它绝非人们所误解的“矫情”,而是一种急需被科学认知、需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正悄然影响着无数鲜活的生命。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谢壮丽
年轻人中并不罕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对情绪、精力、活动以及思维造成影响的精神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约4000万人正遭受着它的困扰。2019年相关数据显示,每150名成年人当中,就有1人患病,患者数量占全球人口的0.53%。
杜婧介绍,“患者大多集中在工作年龄人群,近些年,在年轻人当中也并不罕见。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不过女性的确诊率相对会更高一些。”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分为Ⅰ型障碍和Ⅱ型障碍。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躁狂发作,并伴有抑郁发作。随着时间推移,抑郁发作会愈发频繁。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则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以及至少一次抑郁发作,但无躁狂发作病史。
双相情感障碍危害不容小觑,它是全球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各个层面。患者常面临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或工作受阻、日常活动难以开展等难题。患病不仅大幅增加自杀风险,还可能引发焦虑和物质使用障碍。与健康人群相比,他们吸烟、饮酒概率更高,也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且在获取医疗服务方面面临更多困难。据平均数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寿命,比普通人群短10年以上。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表现,是患者情绪在两个极端间大幅度波动。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异常高涨,活动明显增多,伴有极度自负、语速极快、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需求减少、行为鲁莽冒险,甚至产生夸大妄想或迫害性妄想等典型症状。而在抑郁发作时,患者情绪低落,感到悲伤、烦躁、内心空虚,对曾经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同时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内疚自卑、对未来绝望、频繁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睡眠紊乱、食欲和体重变化、极度疲倦等表现。
误解多,危害大,别轻视
在大众认知里,双相情感障碍被蒙上诸多误解的面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天才病多浪漫”。对此,杜婧指出,尽管梵高、丘吉尔等知名人物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且在患病期间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所谓的“创造力爆发期”往往伴随着严重失眠、情绪失控等高危症状。双相情感障碍,绝不应该被美化。
当面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时,一句“想开点就好了”,乍一听满含关怀,可实际上,这轻飘飘的话语作用微乎其微。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一套将药物、心理与物理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单纯的心理安慰,就像隔靴搔痒,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核心。
生活中,也有人抱有“吃药会变呆”的顾虑。但事实是,新一代心境稳定剂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低于3%。与之相比,未接受药物治疗时,患者脑功能遭受的损伤可要严重得多。另外,不少人还陷入“稳定期=痊愈”的误区。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高达70%。患者需要进行终身管理,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并且持续坚持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正确认识双相情感障碍,摒弃那些毫无根据的误解,是给予患者有效支持与帮助的重要前提。唯有摘下偏见的“有色眼镜”,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这种疾病,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患者的世界,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助力他们与病魔展开一场更有底气的持久战。
用爱陪伴,照亮前路
“在面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们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给予患者真正有价值的支持与关怀。”杜婧表示。那么,身边的人可以怎么样做呢?
首先,要用心倾听,给予力量。相较于简单又敷衍的“看开点”,一句饱含理解的“我看到你在努力了”,更能直抵患者内心深处,给予他们与病魔抗争的力量。耐心倾听他们的痛苦,用真诚的回应给予支持。
其次,可以制定专属安全清单。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和他们一起梳理出能带来心灵慰藉的活动,如沉浸于悠扬的音乐旋律,漫步在宁静的街道,或是在书海惬意遨游。把这些喜好记录成安全清单,当情绪风暴来袭,这份清单便成为安抚情绪的“良方”。
此外,我们还需要敏锐察觉,及时干预。当患者出现连续三天失眠或拒绝进食,这往往是病情恶化的危险信号。此时,陪伴患者前往医院是刻不容缓的行动。若患者无意间流露出“解脱”“消失”等绝望话语,这是拉响了生命安全的警报,务必立即陪同其前往精神专科医院,一刻也不能耽搁。
专家提醒,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始终在线。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身处黑暗,这个热线就能为他们牵起希望的绳索。记住这个号码,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拨出,为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