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非遗入校园文化润心田

1000期“通海茶叙”打造校园文化育人新名片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1282

    四月的华理校园,春意盎然,文韵流淌。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风檐广场化身一座流动的文化长廊,“春生万象·文化解码”校园文化市集暨通海茶叙千期系列活动在此展开。4月14日,“通海茶叙”迎来第1000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文化市集

    指尖技艺传递非遗魅力

    本次校园文化市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可学、可玩、可尝”的沉浸式体验,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只见风檐广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摊位错落有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学生们穿梭其间,或驻足观摩,或亲手体验,在春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脉动。

    在南樑印社-丝网印摊位,一刷一印间,墨色流淌,方寸之间尽显匠心。学生们在指导下亲手制作丝网印刷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指尖翻飞,彩线缠绕的手作绒花,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绒花在手中绽放,仿佛将春天的柔美定格。扎染小铺最是那道蓝白动人心。布料在染料中浸染,每一件作品都因独特的纹路而成为孤品,吸引了许多学生一试身手。

    五彩斑斓的纸鸢在春风中摇曳,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飞天龙筝”制作技艺,讲述这项古老文化的千年历史。还有香囊呈现雅韵,弥漫艾香,学生们缝制精巧香囊,将端午习俗提前带入校园,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健康的祈愿。

    通海茶叙

    让文化温润校园生活

    传统文化“活”起来,人文精神“燃”起来。午后,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特邀出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教授以《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精神》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讲座。

    这正是华东理工大学“通海茶叙”第1000期的特别活动之一。师生相约一小时,在通海湖畔叙真知。“通海茶叙”自2016年4月启航以来,就以茶为媒、以文化人,通过小规模、多主题、高频次的“谈式教育”,搭建师生对话平台。目前,已累计开展1000期主题活动,吸引20000余人次学生参与。从最初的围炉品茗,到如今涵盖非遗体验、诗词雅集、节气茶会的多元文化平台,“通海茶叙”已成为华理校园文化育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从华理学工部了解到,“通海茶叙”作为学校特色育人项目,先后入选为“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案例”“上海市高校青年特色文化品牌扶持项目”、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优秀成果等。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非遗技艺在青年一代手中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沃土中生生不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5非遗入校园文化润心田 记者 刘昕璐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