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都市

用好特色场馆资源 推进大思政课教育

——闵行区诸翟学校2025年实施“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专项行动纪实

本文字数:2983

    区域引领: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

    2025年3月10日,闵行区召开教育强区建设推进会,正式发布《闵行区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区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五大任务”与“八项行动”。其中重点任务之一便是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方案强调,要贴近青少年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专项行动之一则聚焦于推进实施“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行动,致力于打造思政课实践行走“大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特色场馆:三维思政育人体系

    闵行区诸翟学校作为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学校依托大虹桥、大前湾的独特地域特点,以百年文脉为根基,精心构建“历史传承+航空科创+生态涵养”三维思政育人体系,打造全场景、浸润式思政课实践行走“大课堂”。

    在伊尹广场触摸商朝贤相“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于孟子学堂诵读“达则兼济天下”的经典;从倭井碑刻的爱国故事穿越到航空飞行实验室的星辰征途,让百年银杏的年轮与无人机编程的代码展开跨时空对话。学校将十大特色场馆有机串联,形成三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线路——“紫堤文脉”红色基因传承线、“AI+科创”劳动智慧探索线、“航空航天梦想”未来人才培育线,使中小学的大思政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在行走中实现“五个转化”:历史记忆转化为文化自信,农事劳作转化为创造思维,科学实验转化为报国志向,气象观测转化为生态责任,艺术创作转化为美育自觉。

    这种“场馆即课堂、实践即学习”的创新模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理论化作少年指尖触摸的传感器数据、足下丈量的节气农田、心中激荡的航空引擎轰鸣,真正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本真,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场馆学习:问题导向与实践体验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研学任务单,比如:倭井为什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的三餐如何科学合理搭配?清明节气最适合种的蔬菜有哪些?带着问题走进学校场馆,开展行走中的学习。这种“问题导向+场馆浸润”式的思政课堂新模式,让学生在探究“倭井为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厚植家国情怀,从“三餐科学搭配”里习得生活智慧,于“清明节气种菜”中感受传统文化韵律。行走中的学习打破课堂壁垒,使知识在实践中活化,既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浸润式体验中塑造价值观,让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文化根脉、科学素养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少先队活动:思政小课堂创新

    每周一次的10分钟少先队活动课,正成为浸润童心的“红领巾思政小课堂”。学校聚焦辅导员队伍建设与队员自主发展,将队会打造成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八年级中队辅导员曹李懿宁老师以《走进AI时代:探索DeepSeek无限可能》为主题,带领队员触摸科技前沿,在对话人工智能中培育创新思维;五年级王文倩老师则深挖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弘扬“哪吒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队员》队课,让“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融入队员成长血脉。这些紧扣社会热点的微型课程,既彰显辅导员“精准滴灌”的育人智慧,更激活了少先队员自我教育、实践体验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学校少工委积极构建区域协同育人格局,深度参与闵行区红领巾思政小课堂“打着队旗看闵行”微队课展示活动。以行走的视角串联本土红色资源、发展成就,让思政教育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从探访国家会展中心的进博会到口袋公园建设,从探访华漕消防站到九韵社区少先队队室,这种“小时间、大情怀”的队课创新,通过多元主题的浸润式教育,不仅提升了少先队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亲和力,更在少先队员心中播撒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推动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成长摇篮。

    师生共创:实践与课程融合

    学校积极发动教师开展“校园场馆资源”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征集活动,让所有教师沉浸式了解校园、走进场馆、就地讨论,实现学科融合。在首届案例征集活动中,共收到了57篇案例,其中22篇被评为优秀案例。后续基于三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线路,形成理念与目标、内容与方法、评价与反馈的项目化学习新样态。例如,在“紫堤文脉”红色基因传承线中,师生一起设计红色文化宣传项目。学生负责收集本地红色文化资料、设计宣传海报和宣传文案,教师提供指导,如在文案撰写方面提供写作技巧指导,在海报设计方面提供设计软件的使用指导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实践中发现新的教学思路。

    校内外联动:构建实践教育生态

    学校将持续深耕场馆育人阵地建设,以系统化思维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的实践教育生态。在校内,聚焦场馆资源的立体化开发,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打造螺旋上升、衔接有序的长程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场馆探秘体验到高年级的项目化探究,让场馆成为可触摸的知识图谱与素养培育场。通过情境化任务设计、跨学科主题融合,将静态展陈转化为沉浸式实践课堂,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认知建构与价值养成。

    在校外,着力挖掘周边十五分钟生活圈内涵,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纪王学校消防馆、星叶城市农场、华漕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在地化资源,构建“场馆资源地图”。通过设计“行走的思政课”“社区微调研”“职业体验日”等特色活动,将校外场馆转化为流动的育人课堂,让学生在触手可及的社会场景中观察生活、服务社区、感知时代。这种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联动,既打破了校园边界,更以课程化思维赋予“十五分钟幸福圈”深度育人价值,为学生搭建起贯穿全成长周期的实践平台,让每一次场馆探索都成为素养提升的阶梯,助力培育有温度、有视野、有行动力的时代新人。

    闵行区诸翟学校通过挖掘校内场馆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大思政课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在区域高位引领下,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体系,将场馆打卡学习、少先队活动课以及师生共融共创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校内校外双循环”的实践教育生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文/尹纪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8用好特色场馆资源 推进大思政课教育 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