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一,4月14日,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巴斯夫(Cellasto)宣布在上海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建巴斯夫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的汽车零部件避震器项目。这家外资企业为何选择扩大在华产能?曾亲历浦东改革发展的巴斯夫副总裁、浦东基地总经理徐毅斌表示:“因为我们看好浦东的营商环境,也看好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老朋友”不断增资扩产
巴斯夫的这一扩建项目,计划于2027年建成投产。“建成以后将会成为巴斯夫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弹性体工厂,届时总产能将要提升70%左右,未来可以提供先进的降噪、减振与舒适性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徐毅斌4月16日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巴斯夫是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也是浦东的“老朋友”。35年前,浦东新区开启开发开放之路。巴斯夫也成为率先入驻浦东的外资企业之一。1994年,巴斯夫与上海化工局染料公司成立合资企业;2012年,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落户浦东,同时上海创新园投入使用。之后不断深化在浦东的业务布局。
自1994年在浦东投资运营以来,巴斯夫就多次进行增资扩产,位于高桥镇的巴斯夫浦东科创园如今已成为巴斯夫全球业务开展的枢纽之一。徐毅斌之前十多年曾在巴斯夫多个业务部门和生产基地任职过,也亲历了浦东的飞速发展。
“以巴斯夫浦东基地为例,它从多年前的单一生产基地,如今已经转型为集研发、生产、市场与销售,及职能部门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徐毅斌告诉记者,得益于与本地研发能力的整合,浦东基地将新工艺、新配方运用到新材料、新产品中,从而推动下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包括了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消费品等,已经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
“浦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持续扩大的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增强了我们继续深耕浦东的信心。”徐毅斌表示。这次增产投资,也是因为看好浦东的营商环境,顺应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需求。
老牌企业感受到“浦东速度”
巨大的市场和不断涌现的创新机遇让不少历史悠久的“老牌”外资企业在浦东焕发新光彩,也让它们乐意继续在浦东这片土地上“深耕”。
从迪拜哈利法塔到美国帝国大厦,从法国埃菲尔铁塔到上海东方明珠,都可能坐上一部奥的斯电梯。奥的斯是全球电梯和自动扶梯制造、安装及服务领域的领先企业,每天在全球运送超过24亿人次,业务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00年,奥的斯在和平饭店安装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台电梯。如今,上海奥的斯全球研发中心所研发的超级电梯Smart Cab,则在浦东美术馆落户,成为全球第一部安装使用的超级电梯。
2023年,奥的斯上海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全球研发中心。“上海领先、开放的创新氛围为奥的斯开发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上海人才资源丰富,为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奥的斯中国区总裁罗小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非常自豪选择在上海设立奥的斯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她介绍说,上海研发中心已成为奥的斯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基地。物联网数字化维保平台、智能电梯、AI应用的诸多解决方案所形成的智能电梯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在上海研发的创新,不仅服务中国客户,也输送全球市场。
“今年11月进博会,我们也会继续参加,期待发布展示新的创新成果。”罗小莉表示,今年3月底,奥的斯中国区总部乔迁前滩新的位置,开启深度融入浦东发展的新里程。
至今已有105年历史的马勒集团是汽车行业全球领先的开发伙伴和零部件供应商,总部位于德国。有人说,全世界每两辆汽车中,便有一辆装配了马勒的零部件。
2004年,上海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搬至浦东新区,从此开启了“浦东速度”。“过去21年,公司在浦东发展迅猛,销售额从成立初期的2亿元人民币到如今达到近40亿元人民币。我们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和物流网络,陆续在全国成立了9家工厂及一个研发中心,并打造了一支拥有200多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研发团队。”马勒中国区总裁沈梁玉告诉记者。
因为与浦东区产业战略定位的高匹配度,过去三年,这家外企共计投入4.7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创新和生产线自动化升级。作为一家把研发融入DNA的企业,浦东对创新生态圈的优化,让马勒十分振奋。“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前景。正是在浦东有了稳定的发展和突出的成绩,让集团总部更加坚定了在浦东深耕的决心。”沈梁玉表示,截至去年,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222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为“本土智造”奠定坚实基础。
扎根本土与浦东“同频共振”
扎根本土,与浦东共发展,成为又一个关键词。去年曾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的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白彬毅对此深有感触。
“上海海拉电子于1995年落户浦东。扎根浦东的这30年来,我们始终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佛瑞亚海拉是一家上市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上海海拉电子是佛瑞亚海拉全球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丰富和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电子工厂,也是其亚太区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之一。目前企业拥有近1700名员工,其中包括500多名研发人员。
“近10年,我们的销售额和营业额翻了一番;生产、智能追溯、仓储自动化率大幅提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1年,上海海拉完成厂房二期扩建,产能实现翻倍。“我们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浦东这些年来在营商、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供应链完善等方面的优化和提升。”
白彬毅表示,浦东的“未来车”产业生态,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每年我们将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创新孵化平台也在浦东落户。”
“我们对浦东的发展有坚定的信心。”白彬毅透露,面对国际环境,他依然很乐观。一开始企业供应链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到目前,除了芯片,企业其他供应链已做到基本国产化。
“首创”与“精准”让外商感受“浦东温度”
截至目前,陆家嘴金融城已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7家、外资研发中心8家。作为总部经济集聚高地,陆家嘴金融城区域内已设立了600多家各类总部机构,其中包括世界500强的分支机构340多家。
富士胶片(中国)是富士胶片集团在中国地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也是上海首批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之一。自2001年扎根浦东,富士胶片(中国)从最初经营方向以影像产品销售为主,到如今业务覆盖医疗健康、生命科学、电子材料等多个领域,员工规模超过1100人。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部长、总经理室室长姚佳锋表示,公司业务发展得益于浦东多年来积极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在国内首创了总部企业集成服务新模式,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为总部企业提供集成式、精准化服务。同时,针对企业发展中的政策需求和反馈,深入调研倾听诉求,为企业的业务共谋发展良策。
姚佳锋告诉记者,在浦东新区的前瞻性政策支持下,2019年富士胶片(中国)设立了中国区域资金池,并通过不断拓展,现已覆盖了几乎集团旗下所有在华企业。
“这些举措实现了集团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一年多的运营,基本上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定目标,为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地区总部功能。”姚佳锋表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浦东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举措,“每一步都让我们感受到‘浦东速度’与‘浦东温度’。”
将孕育的创新成果推向全球
因为有非常好的甚至超出预期的回报,外商投资的信心也会越发增强。“浦东新区这些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首席执行官兼北亚区谷物油籽平台总经理陈嘉渊4月16日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2021年,路易达孚把北亚区的投资型总部设在了浦东。2023年,再次将创新“引擎”安放在了浦东,在三林建立了路易达孚全球研发中心。在他看来,浦东拥有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我们的研发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利用尖端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他介绍道,目前,研发中心拥有大约20位科学家,未来计划扩大到100人左右的规模。同时,对于这家跨国企业来说,还有更远大的目标——希望“在中国,为全球”,把在中国孕育的创新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惠及全球消费者。
来自瑞士的布克哈德是压缩机制造企业。1991年布克哈德首次进入中国,2002年在上海成立了布克哈德压缩机(上海)有限公司,是集团位于亚太区的总部。
“我们这几年的效益非常好,整个集团公司将近4成左右的销售来自中国。2024年度布克哈德中国区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其中布克哈德上海公司销售收入7.3亿元。”布克哈德压缩机(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思敏表示。
这家老牌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加大在华研发的力度。“我们在今年会拿到一个新的超高压缩机的订单,我们将尝试在中国进行研发生产。”李思敏表示,未来企业也将持续扩大在华工厂产能,推动更多高端产品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