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春上海

同一时空,各自出彩:青春咖啡馆“不打架”的生存法则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版摄影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本文字数:5878

    毛姆礼帽Cafe Bar主理人叶锋。

    QBOX咖啡馆主理人秦舒琪。

    Pocket Pocket口袋咖啡主理人何凰棋。

    毛姆礼帽Cafe Bar充满复古文艺风。

    QBOX咖啡馆抓住了“放学经济”。

    Pocket Pocket口袋咖啡主打社区友好。

    上海是咖啡之都,散落在街区的知名连锁品牌与网红创新潮牌咖啡馆构成了街道独特的“烟火气”。咖啡行业的主理人、从业者、消费者以青年为主。可以说,咖啡经济是不折不扣的青春经济。

    徐汇区天平街道是上海市内咖啡馆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仅2.68平方公里的行政面积里就开设了140多家咖啡馆。走访这些咖啡馆前,团徐汇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海一度怀疑,它们会不会“打架”。调研过后,答案来了:独特性是它们得以百花齐放的秘诀。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版摄影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时空折叠

    一家人文咖啡馆的“文艺复兴”

    在团徐汇区委的主导下,天平街道团工委曾编制了一份《关于天平街道咖啡行业经营主体和青年从业人员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天平街道辖区内的咖啡行业从业人员有六百余名,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而在他们中,有30%的人是兼职,咖啡师只是他们诸多职业身份中的一个。

    毛姆礼帽Cafe Bar的主理人叶锋就是一名“斜杠青年”。下午时分,忙完本职工作,他推开店门,老顾客周洁正在自己的“专座”上办公。

    1993年出生的周洁是一名软件测试工程师,由于工作时间灵活,还能居家办公,她的日常生活便多了几分自在。通常,她会在下午1点左右出门,徒步10分钟来到咖啡馆。这里空间宽敞,几乎每个座位旁都设有插座。几个月来,只要固定的座位没被占,她就会径直走向那里,点上一杯最爱的“不要焦虑”,随后开启工作模式,直至傍晚才起身回家。“在家待着很无聊。我还是喜欢在轻松的氛围里办公。”周洁告诉记者。

    招呼完老顾客,叶锋开始巡馆。店内设计文艺、复古,19世纪欧洲文艺沙龙的氛围扑面而来。墙上挂着他与合伙人的收藏——用玻璃框精心装裱的名人手札和信笺。店内甚至还陈列着毛姆、安徒生、小仲马等文学巨匠的珍贵手稿与亲笔信。

    与其说这是一家咖啡馆,不如说这里是一方文艺空间。店铺名源自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书架上有泛黄古籍、初版小说,角落摆放复古打字机,杯垫上印着作家名言,让客人仿若置身作家书房。

    咖啡馆是去年6月份开张的,距离叶锋和合伙人原来的工作室不远。秉持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初衷,两人决定要开一家店,将部分藏品陈列其内。客人坐在店中,抬头可见曹禺、罗曼罗兰等名人书信,不用进博物馆也能和历史名人来个“时空对话”。

    在开店之初,叶锋和合伙人心里也没底。店铺所在的永嘉路上,几步之遥就有一家咖啡馆。但在评估后,叶锋想明白了,“适者生存,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花了20多年时间收藏的藏品是别人复制不了的。名人书信和咖啡结合的人文咖啡馆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得到了网络流量“垂青”。咖啡馆刚开业便迅速走红,一度需要限流。

    做一时的网红店很容易,想要“长红”却难。为此,叶锋动了不少脑筋。咖啡馆自主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供顾客选购留念。同时,馆内还定期举办名人手札书信展览。此外咖啡馆建有社群,分享最新的活动、折扣信息、饮品。

    馆方还会定期邀请文化大咖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学沙龙,形式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学术酒吧。第一期沙龙,他们邀请了一位纽约大学的博士主讲西方艺术史。在叶锋看来,这一形式真正实现了文、商、展于一体,为文化爱好者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空间。

    天平街道党工委、团工委在走访过程中,挖掘出了这块青年人的新兴聚集地。随着咖啡馆挂牌青春小店·探潮成员单位,这里也成为青年趣缘社群的培养地。

    时空胶囊

    一家迷你咖啡馆的“放学铃声”

    QBOX咖啡馆主理人秦舒琪是一名1998年出生的海归。回国后的第一年,她在一家大厂从事数据分析工作,之后毅然裸辞。曾经,高强度的工作压得她几近窒息,正因如此,她希望自己的咖啡馆能成为年轻人暂时远离忙碌的“暂停键”。

    骑车在永嘉路上寻寻觅觅,很容易错过这家不太起眼的咖啡馆。店内面积更是堪称迷你,满打满算只能容纳十余名客人。“QBOX”显然不能像“毛姆礼帽”那样驻留更多客人,但秦舒琪的设想是:希望客人到店后打卡留念,了解咖啡文化。大家停留时间不长,喝完就走。

    今年2月18日开业后,咖啡馆一度客流稀少。秦舒琪正发愁如何引流,偶然间,她发现几位中学生结伴从店前经过。她上前与学生攀谈后发现,原来他们更青睐非咖啡因的饮品。于是,她针对学生群体,设计了芭乐泡泡、草莓雾两款饮品。

    店铺毗邻第二初级中学、向阳小学和建襄小学。摸清了学校的放学时间后,秦舒琪开始试点“放学别走”特别活动——“工作日17:00-18:30,非咖啡饮品买一送一”。

    事实上,这样的“放学经济”随处可见。天平街道辖区内教育资源丰富,20余所中小学星罗棋布。街道尝试联合学校周边的咖啡馆,推出“学生套餐”“课后沙龙”“放学别走”等服务,既能售卖一些非咖饮品,更能吸引学生家长等客户群体。结合学生作息,咖啡馆将变为课后社交与学习的“第三空间”。开业仅仅两个月,秦舒琪便切实尝到了“放学经济”带来的甜头。

    此同时,依托辖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街道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联合学校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像咖啡拉花体验、微创业讲座等,让学生们在课后能拥有别样的体验。

    时空枢纽

    一家社区咖啡馆的“交互链接”

    Pocket Pocket口袋咖啡位于嘉澜庭口袋广场,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社区咖啡馆,主打社区友好。咖啡馆在正常营业的同时,也是口袋广场的管理者,负责维护广场清洁安全,定期举办集市或小活动等。

    咖啡馆规定,客人自带杯子可以减免3元。于是,店内的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放着三四十个自带杯。每个咖啡杯长得不一样,但咖啡师会娴熟地“对号入座”,找到它的主人。有很多客人每天都会光顾这里。

    口袋广场“含狗量”惊人,但是口袋咖啡馆只有一名咖啡师。外人羡慕他能在上班的时候撸狗,可是只有他心知肚明这份工作的艰辛。“我们的咖啡师不光要做咖啡,更要捡拾不小心遗落的宠物粪便。”咖啡馆主理人何凰棋透露。

    宠物友好既让人与猫狗能共享一处空间,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遛狗不牵绳是社区居民间最大的矛盾点。何凰棋曾亲眼看到铁门的两边,两位女士僵持着,一名带着狗狗的女士对另一名带娃的妈妈说,“这是你的小孩,狗狗也是我的小孩。”

    在何凰棋看来,宠物友好是双向的友好。是让人感到安全和放松的。“为此,我们会给养宠主人提供宠物便便收集袋,持续在社区内宣传文明养宠理念。”

    在设立咖啡馆前,口袋广场的光顾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社区咖啡馆的诞生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纷至沓来。天气晴朗时,口袋广场聚集了许多人,他们围坐在喷泉、围廊、长凳上,赏喷泉、晒太阳、看书。

    “很多咖啡馆都定义自己是社区咖啡馆。在打造口袋咖啡前,我对社区咖啡馆的定义是选址在小区门口,价格亲民。但现在的我颠覆了原来的认知。原来,一家社区咖啡馆可以成为客人们交流资讯、交换资源的场地。”

    来沪创业多年的何凰棋也见证了这些年街区咖啡馆的起起伏伏。“2020年,我们刚承接社区咖啡馆的时候,整个街区的咖啡馆密度没现在那么高。这个行业之所以吸引了许多创业青年,一方面是其门槛较低。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就能开设一家咖啡馆;另一方面,更多的主理人选择了咖啡+,各具特色的咖啡馆得以百花齐放。”

    关爱青年从业者 

    徐汇共青团为咖啡经济赋能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日常化、精品化,咖啡产业在上海蓬勃发展,已经具有可观的行业规模,业态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从业人员。

    去年,在团徐汇区委的主导下,天平街道团工委成立调研小组,对天平街道咖啡行业经营从业人员开展了专题调研,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辖区内140多个咖啡行业经营主体。

    共青团如何为咖啡经济赋能,如何关爱关注更多青年从业者,团徐汇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海接受了青年报的专访。

    咖啡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多元化

    调研结果显示,天平街道商业街区的咖啡馆集聚效应显著。在永康路、衡山路、襄阳南路等咖啡行业集聚效应较强的路段,单条路段中往往分布十余家咖啡馆,店铺多为独立经营或小型连锁,店铺设计风格迥异、各具个性特色,店铺间经营状态差异较大。在嘉善路、肇嘉浜路等咖啡行业集聚效应弱的路段,店铺分布零散,多为星巴克、Manner等大型连锁品牌店铺,店铺主要服务周边写字楼的白领顾客,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

    因此,不同街区店铺的商业模式与经营状况大有不同。

    报告显示,咖啡馆的更新迭代速度快。线下走访发现,调研时的情况与上个季度排摸信息相比,有22家店铺经营状态改变。这反映出咖啡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创新变革常态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经过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调研小组排摸了辖区咖啡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发现咖啡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多元化。根据店主或店铺负责人反映,绝大多数店铺内从业人员均为青年,98%以上的从业青年拥有本科及专业的职业教育学历,从业人员学历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特征突出,还有2名从业青年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学历较高的人员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小的独立经营店铺或小型连锁店铺中。

    从工作时长来看,接受电话访谈的89家店铺中,共有49家店铺实际采取“做一休一”的工作制,40家实际采取“做五休二”的工作制。从平均薪酬来看,89家店铺中共有29家店铺愿意提供员工平均薪酬信息,个人月工资普遍集中在收入8000元左右。同时,在调研中,记者还发现,不少员工还是“斜杠”青年,咖啡师职业只是一部分,30%以上的青年拥有其他兼职。

    青年中心+咖啡行业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共青团如何赋能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青春经济? 团徐汇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海有话要说。“咖啡行业的从业者、创业者、消费者‘含青量’很高。所以咖啡经济是不折不扣的青春经济。”

    天平街道的咖啡馆密度奇高,利用去年暑期时间,街道团工委和咖啡行业团支部一一踩点了天平街区140多家咖啡馆。

    在专题调研结果出来前,张海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这一行业能否盈利打了一个问号。调研结果让他的思路打开了。“原来,咖啡馆不是一个纯喝咖啡的地方,也可以嫁接文创产品、艺术人文展览、读书会、兴趣圈层等。它是一个多功能的载体。天平街区的咖啡馆数量虽多,但大部分得以存活下来,且整体发展不错。”

    青年中心和咖啡行业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这个“化学实验”的结果让张海感到惊喜。

    共青团的小伙伴将咖啡馆的主理人、咖啡师请到青年中心作为授课老师,传授拉花等技艺,向更多青年推广咖啡文化。这样一来,青年中心的课程更丰富了。而咖啡行业从业者与共青团的距离也更近了。“接下来,通过共青团的赋能,我们还将为咖啡馆做一系列引流活动,比如开设一些咖啡特色课程等。”张海介绍说。

    在张海看来,在寸土寸金的徐汇区开一家咖啡馆,其投资成本相对其他区域更高,主理人的设计和经营理念较为超前,正所谓小店不小。“未来,我们考虑打造天平人文街区,将历史风貌建筑和咖啡经济结合起来。使得City Walk变成City Shop,让年轻人在这个街区能坐下来,形成消费的流量。”

    4月底,徐汇共青团还打算开设主题为咖啡经济的天平论坛,邀请青年创业者分享创业心得。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资源整合,激发街区的创新活力。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小店的经营和发展问题,也契合我们服务新兴领域青年的本职工作,带动街区氛围营造,让青春经济燃起来。”张海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 A04同一时空,各自出彩:青春咖啡馆“不打架”的生存法则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版摄影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