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昨天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受市政府委托就上海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情况所作报告。
近年来,上海市着眼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于2021年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2024年新修订的《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将“基础研究”增设专章,并将基础研究工作列为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重大报告事项。
在着力完善工作格局,打造体系化基础研究力量上,上海从系统布局、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构建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的基础研究格局。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支撑平台不断强化。截至目前,在沪两院院士181人,占全国10.1%,位居全国第二。科睿唯安《2024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上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42人次(中国大陆共1405人次,以科睿唯安公布的入选科学家所属第一单位为准)。上海获得“科学探索奖”的科学家共35人,全国占比11.8%;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科学家共21人,全国占比20.2%。
与此同时,上海着力加强前瞻布局,引导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突出使命引导和首创引领,以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为标杆,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高风险、高价值选题机制,积极开展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如今,上海已启动运行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建设形成了基础研究先行区“1+X”体系。
上海还着力实现多元投入,拓展基础研究支持渠道,包括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作用、进一步发挥“探索者计划”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发起设立专注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基金会等。
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上海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正加速涌现。2024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58篇,同比增长32.8%,创历史新高,近5年共发表论文628篇,占全国29.2%。同时,近5年上海共有97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占比18.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1项是上海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一等奖。
近年来,还涌现出功能介孔材料的创制、超导体“分段费米面”的人工调控、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2025年1月22日,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5项上海成果入选,其中4项为牵头完成;2025年3月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遴选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有3项上海成果入选,其中1项为牵头完成;此外,在《自然》增刊发布的《2024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上海排名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