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第A02版: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第A02版: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 上海2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殊荣

同样的奋斗青春 不同的精彩故事

记者 张逸麟

本文字数:6203

    卢俊威(左)和队友身披五星红旗走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

    郑理长期深耕于硅基半导体领域的研究。

    卢俊威

    郑理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能圆。身披五星红旗站上世界技能大赛巅峰的00后技能达人卢俊威;为突破“硅”电学和光学性能极限问题带来“中国芯”方案的郑理;逐梦深空探测,缔造星地浪漫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他们在各自领域不负重托,矢志突破,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青春之力。

    4月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布了关于颁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决定,21名上海青年和1个青年集体荣获全国表彰,来自上海的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奋力书写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卢俊威

    00后技能巅峰的攀登者世界技能大赛的璀璨之星

    “黄沙百战穿金甲,幼麟初啸破楼兰”,2024年9月15日晚,法国里昂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上,卢俊威和队友身披五星红旗走上领奖台,以全场最高900分的成绩,从世界技能组织主席手中接过象征大赛最高荣誉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这一刻,整个赛场为这张年轻的中国面孔而沸腾。“阿尔伯特·维达”大奖是以世界技能组织创始人名字命名、用于奖励大赛全部59个项目中最高分选手的奖项,被誉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中的金牌”,获奖选手堪称“冠军中的冠军”。

    驰骋赛场

    世界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者

    卢俊威出生于广东广州的一个普通家庭,性格内敛沉稳,勤学善思。他曾是一名“网瘾少年”,从小对电路的好奇心驱使他早早选择了职业院校,专攻机电一体化。因为努力和热爱,一学就是5年。

    2022年,世赛新增了工业4.0赛项。有别于传统的机电项目,该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融合度更高,对于没有世界大赛经验的卢俊威来说,挑战极大。但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比拼一直是他的梦想,他毅然决定参加这个全新赛项。

    此时距离比赛只有短短1年多的时间,他开始了日夜颠倒、黑白不分的“魔鬼训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和卓越的领悟力,从省级冠军,到选拔赛第一名,再到世赛最高奖,一步一个脚印,卢俊威最终站在了世界技能舞台的最高峰。他和队友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成为所有队伍中唯一一支100%完成比赛,实现100%正确率的队伍,以远超第二名100多分的成绩遥遥领先、一举夺冠,打破欧洲国家在先进制造业板块的长期金牌垄断。

    卢俊威难掩内心的自豪,“我们即将从世界工厂的参与者,转型为拥有智能高效管控全球工厂能力的管理者。”

    传道授业

    弘扬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技能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作为一名00后,夺牌回国后的卢俊威没有丝毫放松,他很快定下了新的目标,以教练的身份参加2026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

    已为人师的他,赛后完全进入教练状态,从早到晚待在世赛基地,用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参赛经验,带教指导30多名种子选手、梯队队员。他说:“培养技能大赛冠军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匹配产业发展最前沿需求的高水准技能人才。”

    2025年初,他加入“松江工匠学院”,成为一名年轻的导师,每年将面向企业青年职工和中小学生,开展数千人次的技术培训和文化宣讲。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千千万万人,卢俊威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把“敬业”上升为“精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技能报国的崇高理想,奏响“技能创造未来”的时代强音。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郑理

    方寸之间解码“真理”破译硅基半导体“密钥”

    芯片一直处于科技封锁与反封锁战场的最前线,方寸之间的博弈举世瞩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理长期从事硅基半导体与器件集成的研究工作,突破“硅”电学和光学性能极限问题,为硅基功率电子的单芯片集成提供技术方案,并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

    勇担时代重任

    践行科研报国青春使命

    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拼搏和默默奉献,郑理正是集成电路领域青年科学家的优秀代表。

    郑理常说,“实验室的灯亮着,中国芯就有光。”自主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以“难而正确”为尺,以“长期主义”为锚,在热爱中持续深耕、风雨兼程。

    长期的历练让他拥有了过硬实力和“大心脏”。在一次关键实验中,团队遭遇光信号传输时微米级的致命误差,郑理当机立断,上手拆解重达数百千克的精密设备。他如同一位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对数万个精密零部件抽丝剥茧,最终锁定问题根源——一根光纤在微米尺度上出现了细微偏移。在周围人屏气凝神的紧张时刻,他手持精密“镊子”,外科手术般精准解决问题,成功确保试验顺利完成。

    白天做实验,晚上读文献,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他甘坐冷板凳,享受科研攀登的过程,更乐于成为科技攻关的“解题人”。通过上千次试验、数万条数据分析,他带领团队不断在微观世界突破极限,终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奋力科技攻关

    引领高性能中国“芯”潮流

    当前,全球芯片制程已迈入深水区,传统依赖缩小器件尺寸来提升芯片性能的策略开始显现出局限性,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发展的桎梏。郑理深刻洞察技术发展态势,为硅基功率电子的单芯片集成提供技术方案。

    “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它们如大山般横亘在前,我们只有用自身努力的确定性去应对科研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郑理看来,科研攻关就像翻山越岭、登高望远的过程,要“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每完成一项极限挑战,内心涌起的满满成就感,都是对他不懈努力的最好馈赠。

    在郑理的手机相册里,一直珍藏着一张发表于1978年的《科学画报》,封面照是他的学术“偶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老一辈科学家攻坚的故事,时刻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勇向前。”郑理说,他们既是引领方向的榜样,更是映照出心的明镜。

    “探硅基、拓硅能、越硅极”,在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的征程中,郑理正带领团队让更多“中国首创”走向全球。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

    硬核浪漫铸重器 揽月凌天探星河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在深空探测的科学浪潮中,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团队,他们对梦想永不言弃、无怨无悔,对事业倾其所有、钟其所爱,成员之间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他们的浪漫不在风花雪月的柔情里,而在为梦想拼搏、为事业奋斗、与队友同行的每一个瞬间。

    他们是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从“嫦娥”揽月到“墨子”传信,从“天问”探火到“天宫”巡天,他们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在空间主动光电领域跃居全球领先。

    逐梦深空、敢打头阵

    用“中国方案”筑梦九天

    本月,“天问二号”即将开启星辰之旅,这将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计划,承担全球首次小行星取样和主带彗星探测的“超级任务”。“天问二号”携带的远距离测距敏感器和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两大载荷由团队负责研制,是团队近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团队由77名成员组成,35周岁以下青年有55名。十余年来,团队承担嫦娥工程、天问工程、高分专项、墨子号等国家重大型号及科研任务,让一个个“中国方案”闪耀万里苍穹。团队完成“月面软着陆激光避障”“地外天体表面现场红外光谱分析”“空间量子科学光链路构建”等国际首创,使我国成为唯一实现月面软着陆100%成功、唯一在月球和火星均实现表面原位现场红外光谱分析、唯一成功完成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科学实验的国家。

    嫦娥工程是团队追梦的起点。2024年6月,“嫦娥六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并展开五星红旗,那一刻团队上下异常兴奋。更让团队有成就感的是,从“人攀明月不可得”到“奔月神话照进现实”,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团队在每一个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历史时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嫦娥系列着陆器激光测距敏感器主任设计师黄庚华表示,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外天体激光自主避障,让“嫦娥”提前识别拳头大小的障碍物,避开凹坑和凸石,确保月面软着陆成功,助力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

    牢记“国家队”“国家人”身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是团队始终坚守的信条。如今,黄庚华和队友们正在对“嫦娥七号”着陆器工程载荷进行设计和测试,让探索星空的梦想永无止境。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要做就做最伟大的工程

    他们是科研“无人区”的探险者,在航天任务中,这群年轻人碰到的大多都是全新问题,无先例可循。

    团队突破了空间量子科学光链路构建的世界级难题,完成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核心载荷研制,帮助我国率先开展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构建。“要实现从卫星向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两个地面站同时发送纠缠光子对,好比从万米高空急速飞行的飞机上同时向地面两个储蓄罐精准投币”。类似这样“从0到1”的重大突破,对团队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往往还要面对复杂的外场试验环境。太空的环境极端恶劣,而地球上能够模拟这种环境的试验地点,常处于同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中。十余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大山与荒漠,常年与风沙为伍,与孤独作伴。

    团队创始人王建宇院士引用了老师薛永祺院士的一句名言,“我们做的一定是教科书里找不到的东西,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去实现新的突破,我们的年轻人也是如此。”

    未来,团队将继续向深空探测、载人登月、中高轨量子卫星等“至难”“至远”发起挑战,在浩瀚星河中书写更多“不可能”的传奇。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锻造航天事业主力军

    尽管科学探索的征程迷雾重重,但总有一种力量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为团队照亮前行的方向,那就是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

    从匡定波到薛永祺,再到王建宇,三代师生的带教传承,成就了三代院士。团队成员秉承“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理念,激发“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一名名新手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十年来,团队培养出30余名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其中10人已成为国家级项目首席科学家,43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荣誉或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王院士坦言,“自己喜欢教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弟弟,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这一行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一定是一群人、一代代人一起做才能完成。”

    时针拨回到2010年的中秋节,王院士接到了一个让自己终生难忘的电话,听筒的那一头,传来了张亮哽咽的声音。

    “那天下午,在陡峭山路上运输设备时发生了意外,设备被甩下车摔成了三段,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感觉犯了天大的错误。”而王院士当时首要关心是学生们的安危,“当张亮说人没问题时,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张亮回忆说,王院士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他的宽慰和关心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顿时又充满了干劲。”

    “我一直珍藏着在青海湖奋斗的合影,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很快乐。”王院士对张亮说道,“现在我把这张照片送给你,希望有一天你和你的学生也有这样一张合影。”

    张亮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学生阶段,我仰望老师,把老师当成指引我们的星星一样,现在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星星,给我的学生也带来光明的指引。”

    一代又一代的关怀与传承,一点一滴凝聚成炽热的爱,这便是独属于他们的浪漫,也必将化作璀璨星辰,照亮探索未知的漫漫长路,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注入磅礴青春力量。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A02同样的奋斗青春 不同的精彩故事 记者 张逸麟2025-05-04 2 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