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炽热的青春,何处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

从“象牙白塔”到“西部热土”这是他们身体力行的回答

本文字数:2888

    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这青春的命题,引一代代青年上下求索。

    其中,有那么一批人,用热血战胜困难,用奉献传递希望,用岁月书写无悔。让我们走近西部计划志愿者,倾听他们的答案。

    作基层生根的大树

    喀喇昆仑山脚下,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托云牧场被称为“云端牧场”,也是广东姑娘邵书琴扎根服务了十多年的“第二故乡”。

    2013年,邵书琴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这一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自2003年组织实施。

    得知自己将被分配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机关工作时,她找到领导申请去团场,“我想到更加基层的地方锻炼自己,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一年服务期满后,她又主动申请继续留在牧场工作。工会、纪委、党政办,哪个基层岗位需要人,她都顶上;进社区、驻连队、走牧点,一个月奔波上千公里,她从不喊苦喊累。为农牧民家庭孩子们办“第二课堂”、推动少数民族刺绣产品走出牧场、成立青年创业就业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光阴荏苒,邵书琴与托云牧场共同成长。

    “西部计划志愿者不仅仅是在奉献,同时也是在收获。”回首十余年来的奋斗青春,邵书琴说,“扎根西部,留在新疆,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对于曾经一心入伍报效祖国,却因慢性支气管炎未能如愿的“00后”青年马永军而言,投身西部计划是必然的选择:“了解到这是一个需要青年奉献的岗位时,我很激动。”

    于是,2023年8月,青海民族大学毕业生马永军来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成为了杂多县实验学校的数学老师。

    高原缺氧、语言障碍、出行不便……一系列生活上的苦难,反而激发了他干事的热情。一方面,他利用年轻教师的优势,通过篮球迅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以朋友的角色“劝学”;另一方面,他不断向资深教师请教教学方法,抱着“我身上肩负着33个学生的前途,不能荒废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的信念做好本职工作。

    作雨中燃烧的炬火

    2025年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6.8级强震突袭珠峰故里——定日县。彼时,正在赶往机场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郭丰瑞放弃了回山东老家过年的原计划,果断退票,乘车赶回县里。

    参与救援搜救、协助搭建帐篷、搬运赈济物资、协调村民所需……连日高强度的工作中,这位“00后”小伙子始终铆足了劲儿,“当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希望为大家再多做点什么。”他回忆道。

    包括郭丰瑞在内,在定日县服务的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都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奔赴灾区。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他们,在除旧迎新的日子里,在服务人民的笃行中,感悟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17年前,“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正在山东烟台的鲁东大学读大四的王鹏了解到团中央发起了“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他毅然放弃回家当老师的计划,报名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坐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四川之初,王鹏被分到了受灾严重的北川县禹里乡,主要负责团委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

    他曾在余震中同山上滚落的飞石擦肩,也曾逐棚为灾民们搬运物资、送药祛暑。缺水,就用桶接雨水洗衣服,长了湿疹又疼又痒,就咬牙忍着……回忆起当年睡帐篷、熬酷暑的日子,王鹏感慨地说:“那个时候真苦啊。”

    可服务期未满,他就决定扎根北川。2009年,他通过了招警考试,放弃在绵阳市区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成为北川新县城的一名警察,这一干,就又是十多年。

    见证北川在一片废墟中重生,王鹏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有意义:“好男儿志在四方。”他说,“我现在志向在北川,想继续为北川人民服务。”

    作接力奋进的健将

    顾不上谋划自己的假期,浙江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谢子颖今年“五一”假期前,一直为了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到普洱市参加五四青年节演出加班加点、忙前忙后。

    他们这次排练的合唱《益心无量》是由浙江大学第21届研支团学长学姐创作的,承载着过去20多年间,378名浙大学子志愿奔赴云南景东、四川昭觉、贵州湄潭等地开展支教工作的心血与情怀。

    “受到一届届学长学姐们支教事迹的感召,我们选择接过青春奉献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将这份志愿服务精神传递下去。”谢子颖说。

    不止浙大,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自1998年实施以来,从首批22所高校的101人,到如今累计200余所高校的3.4万余名学子,接续从未停止,队伍越发壮大,越来越多青年参与到这场“接力”之中。

    寒来暑往,四序迁流。事业在传递,精神在延展赓续。

    如今,土生土长的“兵团三代”是任逸飞最骄傲的身份。

    出生在兵团,身处大漠边疆的小镇,小时候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去大城市”是他的心愿。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距家4000多公里的上海。

    求学期间,他一直活跃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也越发懂得了当年爷爷从山东去到新疆屯垦戍边,将自己的一辈子留在兵团的奉献,懂得了父亲从教30余年,将所有的青春都给了边疆教育事业的坚守。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西部计划实施20多年来,由超过54万名大学毕业生书写的答案。据新华社电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从“象牙白塔”到“西部热土”这是他们身体力行的回答 2025-05-05 2 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