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图片设计/贾英华】
当五月的风掠过燕尾帽的褶皱,南丁格尔的提灯在时光长河中亮起。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在此提前祝广大护士节日快乐。
护士,这个被冠以“白衣天使”之名的群体,撑起了我国医疗体系的半边天。然而,当我们将“桂冠”轻置于护士的发际时,是否真正看清了那顶燕尾帽下凝结的汗水与隐痛?今年我国的护士节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 守护人民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要切实为临床一线护士减负,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和条件。从中不难看出,护士将“小我”融入“大我”之时,还面临着一些“小我”的困境。
在一些人眼中,护士是一个被低估的职业,被看作不过是打针、换药等这类看似简单又笼统的工作。如果深入医疗一线,就会发现这群身影在精细化护理方面几乎无所不能,但也危机四伏:为大面积烧伤患者处理恶臭创面、为患者吸痰时遇到痰液喷溅、被患者因插管疼痛而用力挣扎时抓伤、在急诊室参与危重病患抢救……这份落差折射出职业价值认知的深层断裂。
医患关系的天平正在经历微妙震颤。上海市护理学会曾有一份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护士曾遭遇语言暴力,而像今年2月“护士下跪道歉”的极端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的显影。耐人寻味的是,两年前,国内一女子因在新加坡医院辱骂护士而被判监禁和罚款,并在国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28条明确规定:干扰医疗秩序,妨碍医务人员工作生活,侵害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然而,现实中却有“执行难”的困境,在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木上,我们仍在寻找支点。
面对医护人员委屈、痛苦、隐忍的真实局面,不少医院设立了“委屈奖”并为护士颁发慰问金。不过,在类似的精神抚慰与制度性保障之间,存在着一道需要跨越的认知鸿沟——我们需要对护理专业的价值进行重新锚定。
过度神化实则是另一种异化。当我们将护士捧上“天使”神坛,便不自觉地剥去了其作为职业人的正当权益。真正的尊重,应是让护理回归专业本质,在人才培养体系里构建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在绩效考核中体现专科护理的技术含金量。
南丁格尔的提灯穿越两个世纪,照见的不仅是护理职业的崇高使命,更应照亮现代医疗体系中亟待弥合的制度裂隙。当我们以“关爱护士队伍”为主题时,需要的不是节庆式的礼赞,而是建立常态化的职业保障机制——从优化护患比到完善职业防护,从畅通维权渠道到健全心理支持体系。唯有让每位护士都能体面地践行誓言,医疗事业的方舟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