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在上海街头,平均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的尾灯采用了我们生产的材料。”5月21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总部面对面”系列集体采访活动现场,青年报记者来到罗姆化学在上海化工区设立的亚洲技术中心。
罗姆是全球领先的甲基丙烯酸酯生产商之一,共有13个生产基地,约3500名员工。罗姆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生产设施于2009年投产,当时总投资2.5亿欧元。该设施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特种酯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热塑性甲基丙烯酸树脂,目前年产能达10万吨。该设施属于一体化生产,遵循循环经济原则,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极把握这一机遇,在新能源车灯设计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源。”罗姆副总裁李德军介绍,特别是在贯穿式尾灯等创新设计中,罗姆的高性能材料应用显著增加——不仅单车材料用量提升,更推动业务快速增长。目前,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正以两位数增速带动亚洲板块增长。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材料已覆盖中国1/4的汽车市场(含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以上海为例,街头每4辆车就有1辆使用我们的材料,而这一比例在全国市场仍在提升。”李德军表示,新能源车对耐热性、耐化学性等材料的严苛要求,恰恰与罗姆在PMMA领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高度契合。
如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全球化布局更为罗姆创造了辐射全球的新机遇。从传统燃油车的稳定市场占有率,到新能源车的增量突破,罗姆化学正以材料创新持续助力汽车产业变革。
“中国具有制造业最全最完善的产业链,我们可以更高效地整合供应链,优化成本结构。中国政府鼓励高端制造业和绿色化工发展,中国市场对高端PMMA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凭借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在高附加值领域占据了一定优势。”李德军告诉记者。
本土竞争加剧和降本增效的压力也为企业带来挑战,也促使企业优化生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创新与增长是中长期规划的核心关键词。目前,中国的甲基丙烯酸酯行业正蓬勃发展,“产能过剩”已成为行业讨论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并巩固市场战略地位,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李德军表示,未来几年,随着新产线的建成投产,罗姆的重点将放在加大研发投入,紧跟市场发展趋势,确保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保持领先。同时,罗姆将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推动业务高质量增长,确保在行业竞争中稳固优势,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