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图/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的现象级出圈,不仅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也带动了3D动画行业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升温。记者了解到,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今年3D动画与视觉特效专业报考人数就有所上涨。从电影《哪吒》系列,到游戏《英雄联盟》《王者荣耀》,温影学子参与过不少“爆款”制作。如今,位于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的教学楼里,依然承载着很多年轻人的动画梦想。
创造前所未有:从一面镜子开始
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3D动画教室里,张逸凡正对着桌上的小镜子做出各种夸张表情。这个被同学们戏称为“动画师秘密武器”的化妆镜,实际上是他观察面部肌肉运动的工具。
“做笑的表情时,我会用无毒的笔在脸上标记关键点,观察肌肉如何运动。”这位3D动画与视觉特效专业的学生解释。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数位板上,随着屏幕上的动画曲线的调整,一个卡通角色正从静止状态逐渐过渡到夸张的大笑表情,每一帧都经过精心打磨。
张逸凡与动画的结缘始于《冰河世纪》。谈及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完成一个模型或一段动画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哪吒2》热映期间,他和同学们特意看了两遍电影:第一遍以普通观众身份享受剧情,第二遍则以专业视角分析细节。“看到那些前所未有的特效,比如申公豹的长毛和穿心咒效果,我就想有朝一日也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视觉奇迹。”
这个00后男孩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动画师。在他看来,这个职位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需要对人体的细致观察。“表情动画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最重要的部分。”说话间,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脸上的肌肉标记点。
成为创作者:从文化根脉中寻找灵感
隔壁的摄影教室内,外教莱昂·洛克里斯(Leon Loukeris)正在讲授摄像机运动原理。助教郑逸穿梭在学生之间,耐心解答各种技术问题。这个22岁的姑娘有着亮眼的履历:电影制作和3D动画双专业毕业生,即将赴海外深造游戏艺术专业。
“其实我最初学的是电影制作。”郑逸回忆道,“但在接触3D打印和场景设计后,我感受到了新的热情。”她喜欢《寻梦环游记》这类情感丰富的故事,对《哪吒》系列也有独到见解:“打动我的是故事内核。作为创作者,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寻找灵感。”
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正在构思一个关于东亚家庭的故事。“我想把小时候听父母讲的故事、上海的城市景观都融入创作。”她特别提到母校培佳双语学校的建筑风格,“那些红砖楼房很有上海特色,完全可以成为动画场景。”在温影的学习经历让她确信,用三维艺术讲述中国故事是自己的使命。
室内教学完毕,郑逸帮助学生分组进行实景拍摄练习。蹲在一个小组旁,她轻声指导他们调整相机参数。“记住,焦距会影响景深,ISO太高会产生噪点……”她一边解释,一边接过相机示范起了正确的握持姿势。
从学生到老师:做这一行要相信童话
专业教室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3D动画与视觉特效专业项目主管兼讲师卢文君正在检查学生作业。这位有着东方梦工厂工作经历的年轻老师,亲历十年间动画教育的变迁。“2015年我们专业刚成立时,学生几乎都冲着影视行业去。现在游戏、数字孪生、潮玩设计都是热门方向。”她翻看着学生作品举例道,“有个毕业生专做cosplay道具建模,每月订单接不完。”
卢文君自己的经历就像一部励志动画。高考与同济大学景观系失之交臂后,她进入数字媒体专业,从剪辑师转型为动画师,最终成为教育者。“参与《功夫熊猫》项目时,我突然意识到儿时的游乐园梦想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她笑着说,“这行最奇妙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小时候的幻想会在哪天变成职业的一部分。”
《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国产动画作品的爆红,正在改变社会对动画专业的认知。“00后学生很幸运,他们处在一个技术爆发、文化自信的时代。”卢文君告诉记者,“家长不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行业提供了模型师、特效师、原型师等多元岗位。”
她特别提到一个典型案例:“我们有个学生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专拍cosplay。这在十年前可能被视为小众爱好,现在却成了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而看到学生们找到自己的赛道,成就感也不亚于完成一部大片。
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卢文君有着深切的教育情怀。“动画行业变化太快,很多年轻人会迷茫。我希望成为那个帮他们少走弯路的人。”她回忆起自己刚入行时的困惑,“没有前辈指导,只能靠一次次试错。现在我能告诉学生: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可能有坑。”
在温影,像张逸凡、郑逸这样的00后年轻人正在书写动画教育的新剧本。他们用面部捕捉技术还原最微妙的表情,用三维建模复刻儿时记忆中的街景,用游戏引擎测试天马行空的创意。当被问及这个行业的秘诀时,卢文君的答案颇具动画式的浪漫:“保持对童话的相信。你今天练习时做的一个小模型,可能正是未来某部大作的灵感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