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今日开启,孩子们迎来期盼已久的欢乐时光,但各类安全风险也随之潜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为守护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假期,昨天,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健康频道承办,市疾控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持的第六期“上海健康播报”发布会上,多位权威专家围绕暑期儿童安全主题,从意外伤害预防、生活习惯养成、亲子关系处理等多个维度,为家长们一一支招。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如何预防意外伤害?
暑假期间,旅游、夏令营等户外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但溺水、骨折、摔伤等意外伤害也频频发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科诊疗中心副主任兼整形烧伤皮肤外科主任董晨彬强调:“孩子们参与户外活动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
董晨彬主任指出,遵守活动规则是保障安全的基础。孩子们应听从老师或带队人员安排,不私自离队、不单独行动,牢记老师或带队人的联系方式、集合地点和路线,并学会使用手机求助。在防溺水方面,务必做到不私自下水游泳,选择正规、配备救生员的泳池或水域,且结伴而行,远离水库、河流等危险水域。
此外,夏日户外活动还需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停留,及时补充水分,穿着透气衣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报告。同时,防蚊虫叮咬和动物咬伤也不容忽视,需远离流浪猫狗等动物。尤其在公园、绿地游玩时,要警惕蜱虫,尽量穿着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长时间在草地、灌木丛、树林中坐卧。回家后,家长要仔细检查孩子身体隐蔽部位,若发现蜱虫,切勿生拉硬拽,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处理。
如何远离网瘾困扰?
暑假期间,孩子作息混乱、沉迷网络成为家长们的心头难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金金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享了实用的解决方法。
针对孩子睡懒觉、熬夜的问题,金金主任建议家长利用“生物钟惯性”,取代“强行叫早”的方式。孩子的大脑对光线变化非常敏感,早上拉开窗帘留条缝,让阳光自然唤醒孩子,比使用传统闹钟效果更好。即便孩子前一天睡得晚,第二天也应在固定时间,让其接触阳光。
此外,家长可以为孩子熬夜提供替代方案。孩子假期熬夜,往往是因为白天娱乐不足或压力未释放,家长与其直接禁止玩手机,不如和孩子一起安排其他活动,如下午安排1小时运动,通过打球、跳舞等消耗体力;晚饭后组织家庭桌游或观看电影,满足孩子的娱乐需求。当孩子在白天获得充足的乐趣,晚上自然不会熬夜。
“全家可以共同营造‘睡前仪式感’。”金金主任还提出,部分家长自身存在熬夜习惯,却要求孩子早睡,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建议全家在睡前1小时关闭大灯,只留暖光台灯,一起阅读或轻声交流。
每到假期,孩子沉迷上网打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家长强行制止往往适得其反。金金主任提出了两个温和有效的心理学策略。一是采用“替代满足”的方式,填补孩子的空虚感。孩子沉迷游戏,通常是因为现实生活缺乏乐趣或成就感,与其简单粗暴地禁止,不如用现实中的快乐替代虚拟满足。二是将孩子的游戏热情转化为创造动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单纯的游戏玩家转变为内容创作者,鼓励孩子撰写游戏攻略、拍摄游戏解说视频,或学习基础的游戏编程,将无节制的游戏时间转化为有计划的娱乐活动。
如何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暑假孩子在家时间增多,亲子相处机会也随之增加,但孩子不同寻常的想法和行为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博士黄翔针对如何加强亲子沟通理解,分享了实用建议。
对于低龄儿童,由于其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善,难以理解复杂指令,家长应使用具体指令替代抽象要求。比如,不说“快收拾房间”,而是说“把积木放进盒子里,小车停到玩具架上”。对于青春期孩子,家长要尊重其独立性,运用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当孩子提出如暑假周游世界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家长可以询问“需要哪些准备?预算从哪来?”通过引导孩子自主思考,既能满足其表达欲,又能培养责任感。此外,暑假应给孩子的大脑留出“留白”时间。大脑的创造力在集中模式和发散模式切换时产生,每天可为孩子保留30分钟“自由时间”,允许他们自主安排发呆、涂鸦等活动,减少过度干预引发的对抗。
许多家长感慨,既要管好孩子,又要保持界限感,着实是个“烧脑”问题。黄翔博士表示,这一问题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尤为明显。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因快速发育的杏仁核与雄激素结合,会产生强烈的权利意识、领土意识和边界感。家长应在明确核心底线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划定界线。一方面,聚焦安全、尊重、诚信等底线问题,明确不可触碰的规则,如撒谎、伤害他人、危险行为等;而对于作息时间、兴趣班选择等细节问题,则可作为可协商领域。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公约》,用可视化图表呈现规则及后果。另一方面,构建健康的边界感。对物理边界进行仪式化处理,例如青春期孩子的房间不能随意进入,可悬挂“请敲门”提示牌,家长进入前需先询问;不随意翻动孩子的书包、日记,重要物品存放在家庭共享空间。在情感边界管理上,用“我担心……”替代“你必须……”的表达方式。还可以建立“情绪暂停角”,约定当亲子冲突升级时,双方各自到指定区域冷静10分钟,避免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