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春上海

对话专家:如何助力高职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学校要关注时代需求 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2918

    高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课。本版均为青年报资料图

    学生正在学习修车。

    中国的人口红利如何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助力高职毕业生更好地就业?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青少年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姚建龙。周汉民先生从学校教育制度出发,提出学校要优化培养理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助力学生从技能的掌握者成长为钻研者。姚建龙先生则从社会观念出发,提出普及劳动平等概念的必要性。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周汉民分析说,在当下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之际,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这个时代描述为人工智能时代。我认为,人工智能只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表现形式之一。”

    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一名迄今还在带教博士生的教育工作者,周汉民呼吁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他认为,首先,无论是高职还是高校,必须加强基础学科教育,以应对人工智能提供的千变万化的新机遇。其次,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建立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而非临近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找一家实习单位。

    那么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呢? 周汉民发出了三大灵魂拷问,分别是“如何学以致用”“学这点够了吗”“如何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

    曾遍访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的他看到,已经有个别走在前面的学生在忙不迭地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现在各地建有许多大学城,本身就提供了地利。学生可以在大学城区域内就近就读自己喜欢的跨学科专业。既然现在都讲‘大循环’,不如大学城内部先循环起来,让学生可以跨专业、跨校选修专业。”

    最近,周汉民赴外地考察了一所刚刚专升本的大学,校内有多达2.5万名学生,就业率却达到了惊人的百分百。“大家可能要问何以至此? 很简单,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社会需求。要知道,一方面一些专业就业率低;另一方面,还有很多的专业岗位缺人,比如绿色能源、零碳工厂等领域的新兴岗位。”

    也因此,周汉民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育方向面临改革。“建议优化培养理念,全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他指出,关键是解决好“学什么”“怎样学”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要从重视与专业知识、技能和工具相关的“硬技能”转变为基础原理性知识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全面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等“软素养”。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去技能化”和“技术升级”两种趋势日益明显,前者意味着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日益减少,后者则更强调劳动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高阶思维和自我更新能力。因而,职业教育要紧密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展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充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他建议,加快课堂改革,职业教育的场所也不应局限于教室、工厂等固定场所,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字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前沿科技知识、实践范例以及虚拟实训场景、企业工作场景,并形成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数字画像和学习地图,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产业人才数据和学习进展数据,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动力,向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目标稳步迈进。

    要从“技能掌握者”成长为“技能钻研者”

    周汉民建议,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应用型科研领域的优势,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质融入职业教育办学全流程,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将科学技术与教育融合交汇,使学生从具有岗位能力的“技能掌握者”成长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钻研者”。

    他指出,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与自身办学特色,优化科研组织模式,依托产教联合体、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等形式,强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协作,充分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搭建集科研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更好发挥“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双师型”作用,鼓励师生共同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更加注重生产技术革新、工艺流程改造、科技成果应用、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通过技术研发、产业创新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突出的办学优势,要进一步巩固深化,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具体而言,他建议,要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结合产业基础、资源分布和职业教育水平等,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统筹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整体谋划,一体推进。

    周汉民建议,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载体建设,将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等有效聚合在一起,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案例,引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塑造个人技能特质,提高快速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校企联盟建设,建立联合研究项目、联合教学模式,建设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特别是面向未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前瞻性专业、高水平科研成果带动新质生产力向更深层次推进。

    劳动平等,需要解决职业认识的观念差异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青少年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姚建龙分析说:“‘十五五’规划中提到如何吸引青年人才,我认为在现阶段对青年人才的认识应当更加多元。一个城市的消费力、创新力、青年是否能聚集,都是城市活力的标志。超大城市要让青年近悦远来,就要倡导青年友好,营造适合各类有为青年成长、成才、生活和发展的生态与环境。”

    “高职学生就业看似是简单的就业问题,其实底层逻辑是社会分层。为何有的高职专业明明就业率很高,但仍然有学生不愿意学以致用?其背后还存在需要解决的职业认知的观念差异。”姚建龙认为,经济发展需要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只有社会公众劳动平等的观念更加普及,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需要有关部门对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性构建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 A06学校要关注时代需求 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07-07 2 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