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打包上瘾!只要9.9元,你就有机会抽到Labubu,甚至是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
“前任送的礼物盲盒,随机出,物有所值!盲盒内容:包包、手表、项链……”
在某二手平台上,此类“富二代闲置物品转卖”“前任送的礼物转卖”的帖子频繁出现在消费者的眼前。当“低价”“好物”等标签频繁出现后,不少消费者都免不了会“剁手”下单。但是当他们拆开盲盒的一瞬间,不少人都发现,自己收到的产品和帖子中描述的内容差距有些大。
青年报见习记者 张振宇
“富二代闲置物品”变盲盒转卖?
随着Labubu的走红,盲盒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今夏的顶流。所谓盲盒,即消费者在拆开箱子前只能知道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是某一类产品,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像是完成一次抽奖,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近日记者发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中,有一种新型的盲盒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售卖此类盲盒的商家有的自称是富二代,因为喜欢打包和整理物品,所以打算转卖家中的物品,这些物品有潮流玩具(诸如Labubu、汽车模型)、数码产品(诸如平板、手机);有的自称是和前任分手后转卖前任送的礼物,这些东西可能会有化妆品、包包、服饰配件……
一名购买过“富二代闲置物品转卖盲盒”的消费者刘女士告诉记者:“我购买盲盒就是期待可以像卖家所宣传的那样,可以收到电子产品,结果收到的是一瓶平时都没见过的牌子的洗发水。因为之前没见过这牌子,所以最后洗发水也被我扔掉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富二代闲置物品转卖”还是“前任送的礼物转卖”,这些盲盒在售卖的过程中都会明确标注“不管商品如何,拍下后不退不换”。不少商家甚至会特意标注:“开到什么都是运气,完美主义者,放大镜者别来!”
9.9元的盲盒真能抽到平板?
记者发现,消费者关于“富二代闲置物品转卖”“前任送的礼物转卖”的评价在不同平台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该二手交易平台的评论区中,几乎都充斥着好评,其中不少评论称自己抽中了包包、拍立得等心仪的商品。但在其他社交媒体中,关于“富二代闲置物品转卖”“前任送的礼物转卖”的评价则多为负面。甚至有网友评论道:“商家就是拿着我提供的信息去网上购买了一个没什么用的商品寄给我了。”
为何此类产品会出现如此褒贬不一的情况?此类“盲盒”是否真的像商家所宣传的那样,可以开出手机、平板、潮流玩具等高价值商品?记者随机选取了一家店铺进行购买。
7月9日,记者完成下单操作,支付成功后就收到了店家发来的消息:“接受许愿,在商品链接里面下滑留言,点关注+送小红花增加概率!每个盲盒都是随机1~3件商品!随机发!”11日记者见卖家仍未发货,便根据留言的指引,来到商品详情页进行留言:“许愿平板电脑!”很快卖家就进行了回应:“接受许愿,已备注!抽中概率增加10%。”
14日,记者收到了该盲盒,拆开包装后发现,盲盒内东西并非之前留言备注的平板电脑,而是两袋广州丹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柔美全身美白身体乳。随后记者打开某电商平台进行识图搜索,平台显示该品牌的两袋美白身体乳的售价为2.66元~8.97元不等,售价低于9.9元的盲盒售价。
记者又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网上输入了该产品包装上的特殊化妆品注册证书编号,经查询,该产品的批件状态显示为“已过期”。
[律师]
商家的行为可能已经违法
发现抽中的商品不如意后,不少消费者产生了疑问:若是店家用手机、平板等作为噱头,而始终无法开出相关产品是否构成违法?商家在售卖盲盒时是否有义务标注每个商品的抽中概率?记者就此咨询了北京浩天(长沙)律师事务所的邓忆敏律师。
对于商家来说,在售卖盲盒类产品时,也有义务标注清晰各类产品的中奖概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第九条:盲盒经营者应当将商品名称、商品种类、商品样式、抽取规则、商品分布、限量商品投放数量、抽取概率、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二手平台商家若以盲盒形式营利性销售,同样适用上述规定。”邓忆敏说道。
邓忆敏律师告诉记者:“若是商家以可以开出高价值的数码产品作为噱头,但实际上消费者始终无法买到此类商品,这时商家已经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不得作虚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而商家售卖中所标注的“不管商品如何,拍下后不退不换”实际上也在侵犯消费者权益。邓忆敏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网购商品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定制、鲜活等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认定‘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若盲盒明确标注为‘瑕疵品处理’或‘二手商品已说明重大缺陷’,可能限制消费者的退货权,但上述关键词须显著提示。否则,商家单方声明‘不退换’仍然属于霸王条款。”
另外,对于二手交易平台来说,平台也应当履行相应的监管责任。邓忆敏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平台对商家有资质审核、违规行为处置义务。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若平台明知商家欺诈却未采取措施,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在她看来,要想杜绝此类行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准入审核,平台可要求盲盒卖家提交商品清单、概率说明及价值证明。二是进行风险提示,平台可在盲盒商品页添加‘理性消费’警示,标注及畅通投诉渠道。三是采取信用惩戒,对欺诈商家冻结账户、列入黑名单并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