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从橄榄绿到志愿红

复旦学子用一片丹心书写毕业宣言

见习记者 林千惠

本文字数:2483

    周景即将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崭新身份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周景。

    他在本科与研究生期间两次参军,分别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某机动中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今年7月,他即将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崭新身份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5级应届硕士毕业生周景,在青春的迷惘中,通过军营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坚定了“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完成自我实现”的基本信念。“我希望尽自己所能发出光与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他说。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投身军队,从迷惘到重塑自我

    对那时的我而言,它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我需要重塑自我,部队大概是少有的能让自己脱胎换骨的地方。

    “刚进入大学时,我一直在苦苦寻找对我来说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周景说。2014年,当别的学子沉浸在初见校园的喜悦中时,初入江西理工大学的周景,却陷入了对人生命题的深思。在大学军训上、在校园课堂里、在社团实践中、在聚会游玩时,他无时不在审视自己,尝试去寻找却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

    2015年,在大一读完的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部队征兵信息并毅然报名:“对那时的我而言,它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我需要重塑自我,部队大概是少有的能让自己脱胎换骨的地方。”经过初检、复检、政审等流程,他如愿获得入伍通知书。大二开学之初,在送兵干部的殷切期望、父老乡亲的热泪欢送中,周景乘坐绿皮火车踏上了未知的青春旅途。

    初入新兵连,他便积极投入对军营生活的适应。部队里条令严明,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如厕、饮水、处理垃圾或打电话等寻常小事,都须按规定向上级请示报告。周景回忆:“在新兵连时,因与上级对话时姿态不端,我曾反复抄写这项规定数千遍,这项‘功课’直到下连才结束。”而训练的要求只会更严格,被分到机动中队后,擒敌拳、五公里武装、四百米障碍、倒功、大绳、器械等科目接踵而至,每一项都锤炼着他的意志与体魄。

    部队生活让他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都得到了提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的文字水平。“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在中队领导和骨干的信任下,我负责多个会议的记录工作,”他说,“考研中在面对大量笔记抄写时,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与这段‘高压’的经历分不开。”

    二次入伍,再度沉淀实现价值

    无论是学校还是部队,‘个人价值’不是外在的身份,而在于能否把能力或品格体现在社会价值创造上。

    “军营两年,恍如隔世。”谈到对第一次退役的感受,他不禁感慨道。回归大学生活后,他感觉日子过得飞快且充实。大三时,他决定从工科跨考到文科,通过有条不紊地把控自己的学习节奏,从暑期开始到初试结束,他记诵并抄写十几本专业书的考点,用完超过50根笔芯,用笔力弥补脑力;每天学习时间从10个小时到后期15个小时,他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最终如愿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录取。

    被复旦大学录取后,他选择保留入学资格再次入伍。这是他仔细考虑后的选择:“我感受到自身的浮躁,希望通过部队进一步沉淀自己。”二次入伍来到部队,这一次,他不再只是服从命令、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做好“传帮带”。他学会在高压中保持冷静,在各种褒奖表扬中认清“人外有人”。在新兵团组织的比武中,十项单个军人比武科目他取得七项资格并斩获三块金牌、两块铜牌,获得“入伍训练先进个人”荣誉。下连队后,他进一步发挥自身能力,参与两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担任连队刺杀操教官,并在单位新闻宣传工作中荣获“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二次退役后,他继续学业。如果说,部队的令行禁止、千锤百炼助他塑造了踏实进取、谦虚谨慎的品格,那么复旦大学则给予了他深厚的人文精神滋养,让他的精神世界多了自由与宽容的底色。无论是学校还是部队,周景意识到“个人价值”不是外在的身份,而在于能否把能力或品格体现在社会价值创造上。谈到成功,他总结道:“从我的个人经验出发,在这个社会与他人竞争不可避免,但我理解的成功不是成为某个评价系统指标上的佼佼者,而是自己能形成反映真实世界的较为客观、准确、细致的认知系统,并与社会发生尽可能促进自我实现的积极联系。”

    前往西部

    克服艰难脚踏实地

    希望能通过文字、照片、视频将在新疆的见闻记录好,让这段志愿服务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忆。

    2025年,西部计划对他来说来得恰如其时。带着自己在学校和部队的收获,周景以更坚实的步伐踏上新的旅程。“我本科期间就想通过‘三支一扶’或西部计划选拔到西部去,因为考研上岸,担心各方面衔接不上,最后作罢。”周景说。

    去一个从未去过的遥远地方,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艰辛,周景并不畏惧,甚至抱有迎难而上的态度。无论是适应自然环境或是融入当地生活,他坚信自己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些挑战。当被问及还做了哪些准备时,他说他希望能通过文字、照片、视频将在新疆的见闻记录好,让这段志愿服务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忆。

    “我希望自己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诚恳地说。临行前,他打算发一条朋友圈,配上一张简单的照片,也许是行李箱的一角,也许是某一站的晨光,再写上一句早就想好的话:“一片丹心谁与取?八千里路有人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4从橄榄绿到志愿红 见习记者 林千惠2025-07-19 2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