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00后“疆三代”曾婕

从浦江畔到天山下续写半个世纪援疆情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2806

    “大一时我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学校西部计划的出征仪式,现在我也站上属于自己的西部计划出征舞台,实现用脚步丈量西部大地的使命。”说出这句话时,曾婕有一种“长大后我也成为你”的开心和自豪。

    曾婕是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语言与文化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2025届毕业生。7月下旬,这个00后上海小囡将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续写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篇章。“在天堂的奶奶,一定也会为你的决定感到欣慰”,当曾婕把自己的选择告诉爷爷时,得到了这样的肯定与鼓励。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曾经的种子

    终于在盛夏发芽

    “从黄浦江畔到天山脚下,变的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曾婕说。

    2021年入校伊始,曾婕作为校团委团建指导中心学生骨干,一直参与学校共青团的青年工作,也在工作和榜样力量的浸润中锚定人生坐标。大一的暑假,她第一次接触到西部计划,那场出征,让她看到新时代青年的热血和理想。“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词条,开始成为一颗种子,在心中悄然撒播,时不时与个人生涯规划深度对标。

    后来,在筹备新生团支书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品牌活动中,曾婕愈发坚定“用青春汗水浇灌西部热土”的信念。当在“五四表彰大会”上,听到前辈讲述援疆故事时,西部的星辰再次照亮她的职业方向。

    去年盛夏,校内的一场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曾婕深度参与了各个环节仪式筹备,“台上好几名即将启程奔赴西部的学长学姐都是我平常就结识的,那种深度连接感让我想要前往西部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去年11月,曾婕成为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荣耀与责任促使她在今年主动报名西部计划,希望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使命担当。

    从大一到大四毕业,如今,在2025的盛夏光年里,站在出征仪式的舞台上,曾婕终于如愿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

    知青祖辈的煤油灯

    照亮西行路

    在选择志愿服务地的十字路口时,朋友、父母一开始建议她选择重庆,相比之下,新疆和西藏离家更远。

    “重庆我去过好多次了,我就想去一个更远的地方。坦白说,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有机会去一个其他的地方待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这对人生来说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而我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曾婕说。

    “爸爸妈妈舍得吗?”“他们挺舍得的啊。”曾婕一边回答记者提问,一边爽朗地笑了。停顿几秒后,曾婕又道出了另一个促使自己选择新疆的原因。

    这段旅程藏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族记忆——她的爷爷奶奶曾作为知青在新疆阿克苏挥洒青春,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煤油灯下的垦荒故事,早已在她心底埋下“援疆基因”的种子。如今,她这位小辈即将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让“西域情缘”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爷爷总爱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他在新疆的岁月:1964年,刚满20岁的爷爷奶奶带着“屯垦戍边”的誓言,从上海登上西行的绿皮火车,在阿克苏的土坯房里点燃照亮麦田的煤油灯。“奶奶常说,他们引来天山水,在戈壁滩上垦出了万亩良田。”这些带着戈壁风沙的故事,让“新疆”二字在她心中不再是地图上的符号,而是祖辈用青春浇筑的精神坐标。

    当曾婕第一次知道西部计划时,爷爷口中的那些记忆,就突然变得具象。这种跨越时空的使命接力,让她在提交报名表时格外坚定——“原来,不是我选择了西部,而是祖辈的足迹在召唤我前行。”

    后来,曾婕把自己的选择告诉了爷爷。爷爷说,“奶奶在天堂知道这件事,她也会很开心的”。

    在志愿服务中

    锤炼出硬本领

    “现在我踏上属于自己的西部计划征程,这不仅是职业发展、成长历练的重要平台,更是检验大学四年所学的实践考场。”当曾婕得知要前往乌鲁木齐市参与基层青年工作时,更是觉得此前在团学组织积累的经验有了用武之地。

    作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团委团建指导中心的资深“操盘手”,曾婕参与构建了立体化的青年成长平台。在读期间,她主办的“金海新青年”系列讲座累计吸引超千名学子参与,策划的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通过“微团课大赛”“红色征文”等形式,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这些热忱、经验正转化为她服务西部青年的“预演剧本”。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会期间,曾婕还筹办过一堂“赓续奋斗精神”的微党课,用青年语言贴近青年,取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这些宝贵经验都让曾婕相信,她可以在新疆的基层实践和民族团结中发挥优势。“跨文化沟通”“应急响应”等关键词,曾婕都用记号笔加重,留在自己的工作笔记里。

    “志愿服务是丈量祖国的最好标尺。”曾婕的志愿足迹遍布校园内外:作为上海暑期学校中华餐饮文化项目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她为国际学生讲解中华餐饮文化;在 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中,她用热情洋溢的青春面貌接待全球各地与会代表。

    在今年6月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老师们的临行教诲言犹在耳,那一句“曾婕是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一位奔赴西部的志愿者”,更是激励她定要不负期待。在曾婕眼中,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上有一种共同特质,那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或许,这条路不会是职业发展上的最笔直顺畅的一条路,但它一定是奉献西部、报效祖国的明路,是这群纯粹的青年快速历练成长、锤炼本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当整理起远行的行囊时,新时代青年与西部的双向奔赴的序章已经写就。

    ■05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从浦江畔到天山下续写半个世纪援疆情 记者 刘昕璐2025-07-21 2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