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你将可以看到机器人亮出这些绝活:商超里,2台Butler机器人如店员一样移动取货、结账,地瓜机器人为你递上饮料,一旁,青龙机器人给你上演一套组合拳。这些机器人的精彩表现,都来自国内首个机器人“技能学校”的训练。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张江模力社区的国地中心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提前探营即将亮相WAIC 2025的机器人训练场景。据悉,新的“扩建”消息也将在此次大会上发布。
100多台机器人
10多个场景练本领
2025年初,上海浦东张江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学校”——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训练场。作为国内首个能同时容纳上百台不同类型人形机器人训练的“技能学校”,这里正用科技的力量,给机器人“上课”,为它们未来走进工厂、医院、家庭等场景打基础。
在这里,机器人能学到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市场总监杨正叶告诉记者,这个训练场可不简单,涵盖了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细分出10多个训练场景。不管是工业生产线上的零件搬运,还是医院里的辅助护理,甚至是特殊环境下的作业,机器人都能在这里得到针对性训练。更关键的是,机器人训练的数据能共享,让它们在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能力提升更快。
要让机器人学好本领,离不开厉害的“教练”——大模型。这里有两个重磅模型:一个是和华为一起研发的“龙腾”VLA具身操作大模型。另一个是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的InternVLA-A1模型,它还学了约600万条数据,融合了各种真实和模拟的操作数据,能精准完成任务。
年底前将完成
1000万条数据采集
训练场里的一块大屏,正滚动显示着机器人训练的各项数据:人形机器人112台,昨日新增实机数据34186条,当前采集量260.45万条,昨日新增仿真数据2604条。
杨正叶介绍道,训练场从今年1月开始试运行,6月底7月初完成验收,到目前为止经过大量的筛选和验证,实际采集了260余万条征集数据,“下半年我们还会加快速度,目标是在年底前完成1000万条征集数据的采集”,场景覆盖公共服务、工业制造、家庭服务等重要场景。
但即使有1000万条征集的数据,还是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规模化数据集。“因为应用场景太多了,而且机器人本体还在不断迭代,以后如果装上灵巧手,传感器更多,未来会形成更多的数据。”杨正叶表示。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地中心也将宣布在江苏常熟和河南郑州成立两个分训练场。
他还透露,这次大会上,上海创新中心和北京创新中心要联合发布关于数据互通共享的倡议。“最终我们希望形成数据采集的标准,包括数据存储的标准和工具链,把这种数据训练场的模式逐步完善,复制出去,让数据采集形成规模”,在此基础上让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快速落地。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