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

一场童心与AI的奇幻对话

当未来遇见未来——跟随青年报社学记团探秘WAIC2025

记者 杨力佳 陈泳均 郭颖

本文字数:4848

    小记者与机器人合影留念。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除署名外)

    小记者在相关展台采访工作人员。

    小记者正在认真听工作人员的讲解。青年报记者施培琦 摄

    小记者在记笔记。

    小记者与机器狗互动。

    昨日上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炫酷展台间,跃动着一抹抹醒目的“红马甲”,他们是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的小记者。他们兵分三路,徜徉在各个机器人天团之间,用青少年的视角捕捉科技之光,畅想由人工智能带来的美好未来。在展台上,有人尝到机器人递上的香草冰淇淋,有人思考医疗辅助的可行性,有人与治愈心灵的萌宠机器人对话,有人探秘远洋船舶的“水下清洁师”,有人轻点施耐德智能翻牌机,也有人大战下棋机器人。从趣味体验到硬核技术,从情感共鸣到行业应用,这群小记者以独特的视角捕捉着人工智能的璀璨光芒,用充满想象的笔触,为这场科技盛宴注入了青春活力。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陈泳均 郭颖

    科技的味道“有点甜”

    “哇,科技的味道‘有点甜’!”小记者施翊凌是新普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在品尝了一口由双臂移动力控机器人平台AICO-2挖取并送上的香草冰淇淋后,由衷赞叹。作为上海四大人工智能创新融合载体之一,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聚集了近200家人工智能企业,非夕科技正是其中之一。此次,非夕科技与具身智能初创企业穹彻智能联合参展,以“具身智能照进机器现实”为主题,将自适应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蛋雕、按摩、挖冰淇淋、穿关东煮串串等一一精彩呈现,牢牢吸引了小记者的目光,令他们在展台前流连忘返。

    小记者沈语晨来自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对自适应机器人拂晓Rizon情有独钟,在旁边观察了很久。只见它通过灵敏的力觉感知与先进的力控能力,实时调整力控参数,对鸡蛋表面进行雕刻,还能随时切换图案。每一笔雕花既是对末端力控精度的挑战,也是对机器人在柔性、易碎物体上实现动态建模与自适应响应能力的综合考验。“我是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的小记者,请问一下,这台机器人能够完成如此精细的动作,是不是也可以在医疗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呢,比如替代医生完成一些手术?”沈语晨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在采访之前就已经做了不少功课。她告诉记者,自己因为正在矫正牙齿,所以经常要去医院,看到医生非常辛苦,一个动作要保持很久,所以就在想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帮助医生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带着这个问题,每到一处,她都会去寻求相应的答案。“通过采访,我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我觉得可以做一篇专题,期待成稿后和同学们分享我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对他们也可以有所启发。”

    随后,小记者来到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主题展区,深度感受由节卡机器人、熙香科技、鲸鱼机器人等13家企业组成的“机器人天团”的魅力。

    入口处,具身智能平台JAKA Lumi先是热情地给大家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原地炫舞,之后运用灵巧的关节动作,精准地选取小纪念品并一一送到小记者的手上。小记者奚梓宸是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在与JA-KA Lumi互动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其他的具身智能平台相比,JA-KA Lumi有何特别之处吗?”工作人员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答了这个问题。原来,在具身智能领域,数据被称为该产业发展的“燃料”,而面对业内广泛存在的数据训练硬件成本高昂、封闭生态与场景碎片化问题,节卡机器人开发了JAKA Lumi。凭借专利算法,过去依靠海量训练数据勉强运行的简单场景,仅用50组增补数据就把抓取成功率拉到80%以上,覆盖商业零售、科研教育、生物化学等多领域场景训练需求。

    再往里走,来自鲸鱼机器人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带来了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小记者杨牧之来自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和人形机器人又是握手又是跳舞,玩得不亦乐乎,原先显得有些内向的他一下子开朗了不少。他表示,在此次的采访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人机互动了,“以前学编程只能完成画画这类简单任务,今天的互动让我感受到,看似冰冷的程序也能传递温暖的情绪价值,太神奇了,我以后想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采访临近结束,小记者还来了一场复盘会。来自市东实验学校的王亦一表示,首次以记者身份探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让她收获满满,特别是对酷炫机器人背后的硬核技术有了更深理解。“今天的所见所闻犹如一颗颗种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机器人上演硬核“AI实力秀”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场全球瞩目的科技狂欢中,来自漕河泾开发区AI校友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有你创等高质量孵化器的一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赛道的“AI猛将”重磅亮相,上演硬核“AI实力秀”,瞬间抓住了小记者的目光。阵容中,有提供情绪价值的Robopoet珞博智能,有专注于海洋工程与智能技术应用的中研海工水下机器人,还有能流畅自然运动的青心意创首款产品Orca I人形机器人等。

    Robopoet珞博智能展区,一款质感毛茸茸、萌宠形态的机器人,吸引了一群小记者。当小记者轮流体验时,它能敏锐捕捉声音中的情绪起伏、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甚至体察心底隐藏的情绪,带来如知心好友般的贴心陪伴。其可爱外形更是科技潮搭——既可捧在手心,也能随意挂在背包上,成为AI与时尚的跨界萌物。

    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傅雷小学五年级的马裕蔚小记者不禁好奇发问,机器人为何如此善解人意? 工作人员介绍道,公司依托自研核心技术——“性格演化”(MEM模型)与“长期记忆”(EchoChain系统)在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建设多模态大模型实验室,并联合博通集成等芯片企业,优化低功耗端侧AI芯片在产品中的应用。听完讲解后,马裕蔚表示很喜欢这款AI萌宠,“采访让我知道,如今人工智能不仅有逻辑思维,还能提供情绪价值,打破了我对机器的传统认知”。

    中研海工水下机器人则像是远洋船舶的高效“清洁师”。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远洋船舶长时间在海洋中航行,导致各种水生动植物附着于船体表面,会增加船体行驶阻力从而影响航船的速度、增加油耗。工作人员边说边比画:“就像人穿了件湿棉袄跑步,多费劲呀!”小记者听得连连点头。小记者邵如依是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她提问道:“那这款机器人如何给船洗澡呢?”工作人员耐心地讲解道,水下清洗机器人以ROV为平台,搭载空化射流系统完成清洗作业,“直接就能把这些附着物冲得干干净净”。

    人工智能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怀着这份好奇,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初二的陈彤菲小记者走进青心意创展区。这家专注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与量产的创新企业也是漕河泾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在孵企业,聚焦家庭陪护与服务行业。当被问及“家庭机器人如何实现自然行走”时,工作人员从容解答:“好问题! 我们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运用强化学习AI算法训练机器人,成功实现了接近人类的自然行走效果。标志性的拟人直膝行走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步态机械、稳定性差的难题。”

    小记者韩怡沁是上海市长岛中学初二学生,她感慨道:“人工智能如今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当AI融合创意,不仅更加方便,还能启迪想象。我参观的时候还遇到了外国观众,在交流中外国观众告诉我他是第一次来中国,也是第一次来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每一个展台都很有趣。对我而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奇幻世界,这次采访经历让我收获满满,也引发了我对人工智能的无限遐想。”

    小机器背后有大学问

    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四年级的柴羽恒是一名“智二代”,他的爸爸是一名大厂技术员,此番作为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的小记者采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他是带着“任务”来的,那就是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

    全球产业技术头部企业施耐德电气这次聚焦包装消费品、油气化工、数据中心、智慧楼宇、未来电网等关键行业,集中展示了一系列“智联协同”创新成果。这些对小朋友来说看似有点遥远,柴羽恒却玩得溜。他对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与AI算法深度融合的智能翻牌机很感兴趣。他轻点鼠标写下“你好”两个字投在翻牌机上,并且不忘建议工作人员:屏幕上可以加入“橡皮擦”功能。“其实,这个智能翻牌机是利用EAE平台实现分布式控制,内嵌先进AI算法,以4台控制器精准调度144台电机,展现EAE与AI融合在复杂工业产线中提升效率和质量的潜力。”听完工作人员讲解后,柴羽恒明白了小牌子背后的大学问。

    最吸引柴羽恒的莫过于商汤科技带来的“AI下棋机器人”,有国际象棋、象棋、围棋等不同版本,柴羽恒只会下五子棋,机器人同样可以对弈。只见柴羽恒执黑子,机器人执白子,一人一机在棋盘前大战两个回合,柴羽恒取得了一胜一负的好成绩。除了下棋,柴羽恒也进一步了解到下棋机器人的原理:结合领先的AI视觉技术和决策智能,达到了毫米级操控精度,自如完成拾取棋子、与人对弈、记谱复盘等功能。

    柴羽恒告诉记者,这次采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收获颇丰,回到家,他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拍摄的高科技视频也会给爸爸看看。

    与柴羽恒同行的还有建平中学西校初中预备班的施若泠、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四年级的李雨晨、大华中学初一的于丰颖、行知实验中学高一的于丰仪。

    人工智能,显然已经渗透进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李雨晨采访的时候,喜欢拿出智能手机,打开语音输入的录音功能,将对方的语音同步输出文字。让她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商汤科技的毛绒玩具机器人,“我问了工作人员,她说这些机器人有金木水火土5个颜色,它们能听懂我们说话,还会讲故事,拍拍它们还会叽叽喳喳地叫,很可爱”。

    施耐德的楼宇智能运维专家是一款基于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的AI Agent,赋能高效暖通运维及建筑节能减排,助力未来楼宇的加速建设和绿色发展。对此,李雨晨也有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运用到家庭?”工作人员对于小记者的提问也是有问必答:“未来可能会运用于住宅。”

    于丰颖和于丰仪是一对姐妹,这次一同来采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姐妹俩兴趣爱好不同:一个喜欢“商量App”,“因为它可以对数学进行AI解题、判题、讲题,帮助我正确理解,像老师一样”;一个喜欢下棋机器人,“人机对决,机器人可以识别棋盘,进行计算后下出它的棋,还可以调节不一样的难度”。

    让施若泠印象最深的则是施耐德的“新型电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沙盘。“这是一个绿色发电的模型,包括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可以非常直观地让我们理解绿色发电的一些原理和知识,通俗易懂。”

    采访中,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国内头部企业,抑或是新晋科创企业,都对小记者鼓励有加,因为他们好奇的目光、敏锐的提问,代表着人工智能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 A04一场童心与AI的奇幻对话 记者 杨力佳 陈泳均 郭颖2025-07-28 2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