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明实践,并不停留在抽象地讲文明,而美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4年来,“名家面对面”——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美育大课堂走进了校园、徐家汇书院、衡复艺术中心、西岸智塔等各类场所,邀请艺术大咖走进大众,将艺术带到大家身边,将优质的资源留给人民,让他们能享受美的艺术,也通过大师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这正是徐汇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和人民城市的“最佳样本”。
除了美育大课堂,徐汇还有思享大学堂和文明夜课。前者邀请高校教授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在家门口开课;后者则开启“错峰共享”模式,激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专业学者、民间达人和市民百姓在星空下双向奔赴。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在人文荟萃的热土上
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2021年9月24日,舞蹈家黄豆豆和琵琶演奏家汤良兴来到徐汇中学,成为首堂徐汇美育大课堂的授课嘉宾。
学习舞蹈多年的徐汇中学的初中学生李诗琪怎么也没想到,平时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黄豆豆竟然走进了校园,上起了舞蹈赏析课,在自己面前分享起演绎“庄周梦蝶”舞蹈动作时的痛苦与蜕变。
现场,黄豆豆当起舞蹈老师,琵琶演奏家汤良兴化身音乐老师,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纷呈的“大师课”。
2023年7月14日,主题为“上海女儿 中国心”的美育大课堂请来了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辉。马老师亲自演绎与分享了《卧虎藏龙》等精彩曲目,娓娓道来《卧虎藏龙》创作的幕后故事。观众仿若身临其境,对于二胡艺术的了解更具象化了。
2025年5月26日举办的美育大课堂可谓一席难求。主办方邀请了茅善玉带领观众走进《敦煌女儿》沪剧电影创作的奇妙世界。考虑到其戏迷众多,这场活动特别开放160个现场交流名额。没想到,一经发布名额就被“秒杀”。不少热心观众慕名前来,位于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就连舞台旁和过道间也坐满了人。不少戏迷借用蒲团席地而坐,只为近距离目睹这位沪剧名家的风采。
演出结束后,一名观众感慨道:“听茅善玉的戏好多年了,今天不仅过了戏瘾,更看到沪剧受到那么多人喜欢,心里踏实又感动。”
2024年12月2日,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走进交大徐汇校区,倾情分享舞蹈背后的故事。王佳俊对交大学生舞蹈团的表演进行专业点评,对舞蹈的细节动作给予现场指导并进行示范。
7月14日举办的最新一期美育大课堂,一级演员、独脚戏表演艺术大师毛猛达老师则带大家深入探索独脚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徐汇这片人文荟萃的热土上,还将有一场场盛大的艺术盛宴举行。预计今年10月,2025年度最后一期美育大课堂将精彩呈现。
完全向社会公众开放
将优质的资源留给人民
记者了解到,“名家面对面”——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美育大课堂的开设初衷是希望将优质的美育资源融入文明实践。一方面,名家名人的成长故事是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平时市民朋友尤其是未成年人很难有机会与艺术大咖面对面。活动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巧妙融入文明实践,以艺术为载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让未成年人在艺术的熏陶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显著提升,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高尚的陶冶,真正实现了“美”与“德”的协同发展、双向提升。
这样的美育课既因大咖的到来显得有高度,在内容形式上又颇为接地气。以黄豆豆为例,在现场的互动环节,他能一下子指出学生舞蹈中的薄弱点,现场点拨,这样的机会相当难得。又如黄蒙拉,这位国际知名小提琴家亲临上海南洋模范初级中学,让孩子们能接触到不一样的名家。
谈及美育大课堂举办四年来的点点滴滴,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部部长张卫有感而发:“如果说,早期美育大课堂主要是进校园,聚焦学生群体的话,那么渐渐地,它开始辐射更多的人群,逐渐打响了知名度。我们还逐渐拓展了美育教育的场域,不仅将课开进校园,也开进社区,开进艺术场馆,甚至开在了电影博物馆里。”
电影博物馆的那堂课,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闻讯赶来,不少观众反馈说,往常进博物馆要买门票,但听课能免费进场馆。孔祥东参与的那场美育大课堂的举办地点位于衡复艺术中心,该场馆平时是高级品牌首发首秀的场馆,平时不对外开放。一些报名的阿姨特意穿着旗袍赶来听课,和孔祥东合影,在老洋房里打卡。
今年是项目开展的第五年,除了第一场进校园外,后面的场次完全向社会公众开放。项目从单一人群面向更多社会群体,让美育教育能覆盖到全社会。正因为徐汇文明办用心链接各方资源,所以,这些课程受到社会大众的热烈欢迎,观众都是慕名而来。
三大“菜单”覆盖全年龄
实现听课自由
“在徐汇,完全可以实现听课自由。所谓听课自由,不仅是场地上的自由,更指时间上的自由。市民可单次、可系列听课,可以在艺术场馆校园也可以在家门口听课,可以晚上也可以白天听课。实现了场地、时间段、人群的全覆盖。这也让人民城市建设有了更亲民、更具象的样本。”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黄琴举例介绍说:以场地为例,市民可以走出家门,到各类空间,也可以跟着名家到某个场所听课;以时间为例,上课时间覆盖了工作日和周末,白天和晚上。比如对白领来说,周一到周五白天,想听课但时间上不允许,他们就可以选择上夜课。徐汇的美育课选项很多,拥有美育大课堂、思享大学堂和文明夜课三个不同种类的“菜单”,供市民朋友选择。
黄琴口中的文明夜课全名叫“相约158·徐汇文明夜课”。其推出的初衷是让分身乏术的上班族和青少年在晚上和假日也能走进徐家汇书院,走进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尽享身边的优质课程,把学习和实践更好地融入生活,助推打造全民文明实践“徐汇样本”。
据悉,“相约158·徐汇文明夜课”以思政、科普、美育、阅读、文化五大板块为主线,开设音乐思政、科学思维、戏剧魅力等八大系列课程,通过创新文明实践夜间和假日模式,激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截至2025年7月,已完成130余节课程,覆盖人数超过15000人次,为市民点亮都市“夜文化”。
文明夜课的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美育大课堂,不仅吸引了徐汇的老百姓,甚至连老外也来报名。曾有一名歌剧演员刚表演完卸了妆就赶来上课。
自2023年以来,徐汇文明办推出了思享大学堂,累计邀请150余名沪上社科名家、专家教授、青年讲师和理论达人,为徐汇13个街镇近百个基层社区提供300余场授课,探索出一种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的新时代基层党建、文明实践和社区治理相融合的思享大学堂宣讲课程配送模式。
依托沪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徐汇组建了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理论宣讲团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有与社区居民“对话”的丰富经验。通过开展小型沙龙、互动课堂和主题宣讲,拉近了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比如在“文化自信”主题宣讲中,主讲老师围绕徐汇滨江的历史文化资源,讲述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交汇融合的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内涵带入居民熟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场域中。
徐汇拥有优质的高校资源,徐汇文明办将其配送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让教授、副教授纷纷走进市民家门口的学堂,走进“生活盒子”、居民区文明实践站等。
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徐汇区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现代活力,始终走在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区治理的前沿,打造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的共同体,积极推动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