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都的城墙遇见浦江的潮涌,阿酱说,她被“打开”了。阿酱,本名李嘉辰,一个艺术爱好者,在上海这片艺术沃野上,被迎面而来的“旋风”卷入一片目眩神迷的殿堂。展柜里的珍品如迷宫小径延展,不再是沉默的旧物,而是亟待破译的密码。迷茫与震撼交织,催生了一场静水深流的自我重塑。她俯身啃读厚重的艺术史,更将脚步印刻在无数展厅之间。最终,她选择成为一座桥梁——B站账号“空想旅团akashi_”,用不疾不徐的长视频,“翻译”尘封瑰宝的前世今生。上海,慷慨地馈赠她养料,而她,在汲取与讲述的循环中沉淀下来,以沉静的坚持“抓住内心”。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在我的家乡(陕西)西安,有一道古城墙。西安的城墙塑造了我的一部分,而开阔的上海则‘打开’了我,填充了我的另一部分。”
——阿酱
最初的震荡
在上海与艺术相逢
第一次来上海的经历,被阿酱形容为“不知所措”。这份恐慌源于知识的空白。倒不是因为孤陋寡闻,她本身也不缺乏见识——成长于古都西安,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毕业后进入当地博物馆担任讲解员,接触过众多出土古物,熟悉丰厚的历史资源。“但受地域和专业所限,艺术史、书画领域,我几乎一片空白。”阿酱坦言。
2017年,机缘巧合下她来到上海工作。当时,恰逢上海博物馆与德国一家博物馆联合策展,这位前博物馆人自然不会错过。“那次展览让我首次发现,古代艺术展竟能嵌入不同的艺术史视角。”在她熟知的框架里,艺术多以时间或地理脉络为主轴,而那场展览却以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地呈现。当时国内其他地区鲜有博物馆采用类似方式,她“大受震撼”。
震撼之后,知识的旋风扑面而来——阿酱再一次“不知所措”——冲击过于巨大,太多未知领域如冰山浮出水面。作为曾经的博物馆从业者和艺术史爱好者,她一度感到挫败。“那怎么办?从头学起。”她回忆道。从零开始,她频繁地出入上海各大博物馆与艺术展览,研读《詹森艺术史》《艺术的故事》等动辄五百乃至千页的艺术史巨著。
后来在B站开设账号,也源于这段“疯狂吸收”的时光。“看了这么多,只输入不输出,总觉得可惜。”阿酱笑道。思虑再三,她从喜爱的乐队歌名中撷取灵感,取名“空想旅团akashi_”,以B站为阵地,讲述博物馆、展览与艺术史的故事。
思考的沉淀
从观看到讲述
过去几年,阿酱穿梭于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观展无数。仅2024年,她就看了62场展览。这些经历在她视频中一一呈现:推荐上海新展,进行年度盘点,安利、吐槽或为观众提供“避雷”指南。视频时长从7分钟到20多分钟不等。
她评点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这是她心目中的2024年度十佳展览。从两位画家作品的交错观赏中,她感受到创作理念的鼓舞——任何宏大叙事,终将回归“生活的琐碎与真实的碰撞”。观展时的思考逐渐凝聚成文字,再被她逐字读出。看展时,阿酱就在构思内容,大纲随之成形。观展结束,落笔成稿。无论是专题探讨还是展览综述,这些展览既是她汲取的养分,也是她渴望输出与探讨的内容。她将其转化为视频,传递给观众。
“不想学好艺术史的博物馆爱好者不是好广告人。”——她的B站简介这样写道,显得“成分复杂”。而这三种身份的混杂,也赋予了她独特的视角:“我喜欢艺术史,又做过讲解员。一些展览,我能否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讲述方式?比如,梳理艺术史的脉络,或融入个人见解。”
上海是一座艺术“金矿”。盘点几年间在此收获的惊喜,阿酱一时难以尽数。“印象最深的当数俄罗斯巡回画展。”沉吟片刻,她给出答案。这份记忆并非源于最耀眼的巨匠:“希施金,擅长描绘俄国乡村风景。来沪前,我就钟情他的作品。没想到来上海第二年,就有幸见到真迹。那些静谧的森林、草地,笔触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希施金画作多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极少外展。“但在上海,竟能看到他的作品,领略画中一脉相承的特质,意外又惊喜。”阿酱说。
停泊的港湾
敞开的创作天地
近两年,阿酱去得最多的是上海博物馆和浦东美术馆。作为前博物馆人,她深感沪上展馆之出色。“上海博物馆定位清晰,所有收藏与展览都围绕如何精彩呈现中国古代艺术。藏品丰富,展览频密,是博物馆爱好者无法绕开的殿堂。”她赞叹道。
而在浦东美术馆,阿酱感受最深的是“美”。“我们每次看展,场馆本身也是秀场。小至展品陈设,大至展厅环境,都是系统性工程。每年做展览盘点时,我都会综合考量这些元素。”她解释道。由让·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其至上主义风格的建筑本体,连同精心策划的展览,都让阿酱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艺术性。
在上海,她从博物馆行业投身广告业;尝试成为B站UP主,在互联网开辟出一方创作天地。她在不同领域游走,接受不确定性的塑造,也收获着跨界的惊喜。
谈及上海近期推出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沪九条”政策,阿酱表示:“我认为这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帮助很大。”创作者需要的不仅是观众,也包括官方、社区等更为系统的支持。作为创作者,她期待未来获得更多扶持;而作为艺术爱好者,对上海的无数期许,最终仍安静地落在那小小的锚点——展览上:“我希望这座城市有更多样的展览、更多的活动,让我们去取材。”
在上海生活八年多,阿酱已将这里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她对上海许多街道的历史如数家珍,并以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地方,希望为观众提供新视角,将习以为常的角落转化为艺术与历史的一部分。“大光明电影院已近百年历史;南京路是中华商业第一街,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就诞生于此。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故事。从外滩漫步至上海历史博物馆,便如同走过上海的近代史长卷。”她娓娓道来。未来,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将上海也纳入视频创作,探索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