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青年

听“老人与海”新篇 悟“两山论”真谛

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曲婧 魏华

本文字数:981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曲婧 魏华

    本报讯 暑假,不仅是放松身心的时候,也是教师的充电加油季。一场别开生面的“未来思政讲习营”活动日前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以及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61名教师齐聚洱源,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源的实践启示与教学转化展开深入探索,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范式。

    在大理洱海,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科学治湖守护洱海绿水青山,兑现了“十余年洗一湖”的诺言。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本次“未来思政讲习营”活动特邀孔海南教授亲临现场。他用近三个小时的报告,生动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坚韧不拔与求真务实精神,令现场教师深受感动。

    除了“故事里的人讲故事”,参与故事的人也在讲述。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柯灿东和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琴刚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洱源在乡村振兴中的蓬勃活力徐徐展开。

    在分组讨论环节,则实现了“讲故事的人论故事”。思政课教师围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不同学段的教师以孔海南教授治理洱海的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经验交流,突破传统框架,探索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研同训的有效路径。这种跨学段的交流与合作,不仅丰富了教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理解,也为“大思政课”的实践意义提供了新的拓展。

    讲习营期间,教师们走进洱源县的多个典型场景,包括牛街乡岩栖阁、三营镇郑家庄、弥苴河古树群、大理洱海西湖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系统了解当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效。通过实地调研,教师们亲身感受到洱海生态治理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这种沉浸式课堂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的注脚。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3听“老人与海”新篇 悟“两山论”真谛 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曲婧 魏华2025-08-11 2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