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传统文化氛围渐浓,“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近日,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工业区中版创意设计产业基地内,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悄然开启:云冈石窟IP授权中心在这里揭牌。作为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交汇点,文创园区正以其独特的空间属性和资源整合能力,推动着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深度交织。
文/杨颖
空间重构
从历史遗址到创意磁场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1500年前曾是北魏皇室礼佛之地,如今却在上海的文创园区内焕发新生。这种地理与时间的错位,恰是文创园区作为文化载体重构者的生动注脚。不同于传统的文物保护单位,文创园区通过物理空间的再造与虚拟平台的搭建,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流动的文化资本。
上海市闵行区中版创意设计产业基地的实践颇具启示意义:园区内聚集了设计公司、科技企业、品牌运营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了从创意孵化到产品落地的完整生态链。
云冈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上海,不仅因为其国际化程度高,更因为这里能将云冈文化从‘地域符号’升华为‘全球话语’。”他举例说,园区内企业通过数字建模技术还原云冈造像的微米级纹理,使文物细节得以在虚拟空间中永久保存;而上海时装周的跨界合作,则让云冈纹样以“可穿戴文物”的形式走进日常生活。“这种空间重构,本质上是文化话语权的迁移。”何建国说。
机制创新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
云冈石窟IP授权中心将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从遥远的西北大地搬到了百姓的生活之中,他们构建了“授权—开发—推广—维权”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种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价值共创。
此外,他们还创造性地引进了“反向定制”机制。合作伙伴在开发云冈主题文创时,不仅从石窟纹样中提取传统元素,更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反向向云冈研究院提出设计需求。例如:针对年轻群体对“国潮轻量化”的需求,他们合作开发了可拆卸的云冈飞天首饰套装,既保留了造像的庄严感,又融入了现代佩戴场景。何建国对此评价:“过去是专家定义文化,现在是市场反哺文化。这种双向奔赴,让传承有了温度。”
价值共振
从地域符号到全球话语
将云冈石窟品牌和元素辐射开来,既是地域文化突围的个案,更映射出上海文创园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战略担当。历史上,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曾深刻影响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如今,通过园区平台的连接,这种文化基因正以新的形式实现“跨时空传播”。
在产品开发层面,园区内的设计师团队巧妙地将云冈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与泡泡玛特合作的盲盒系列选取了“伎乐天人”形象,融入赛博朋克光影效果;与安踏联名的运动服饰则以浮雕技艺再现了石窟的衣纹肌理。这些作品在上海时装周、东京设计周等国际舞台上亮相时,既展现了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又通过当代设计语言消弭了文化隔阂。
更具战略意义的尝试发生在数字领域。云冈研究院“数字云冈”项目,通过XR技术与园区内的沉浸式展厅结合,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间穿梭,体验北魏工匠开凿石窟的全过程。何建国认为,这种“虚实共生”的叙事方式,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达维度,更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山西的千年石窟到上海的创意园区,从北魏的凿刻声到当代的键盘敲击声,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其与现代生活的持续对话。文创园区作为这种对话的催化剂,既需要搭建物理空间以凝聚资源,更需要构建制度创新以激活潜能,最终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奔赴。正如云冈石窟IP授权中心的愿景所言:“我们要让每一块来自北魏的砂岩,都成为照亮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星火。”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