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安大悦城摩天轮下的露台,到大学路街头花箱围起的座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露天的餐桌边吃一顿夜宵、喝一杯咖啡,在live演出和桌游馆间流连。他们在消费夜晚的同时,也在消费一种平衡的城市生活方式——既能感受人间烟火的温度,又保留城市生活的秩序与品质。当“一张桌子”重新定义城市边界,烟火气也从嘈杂无序走向了有序精致,呈现出全新的青春模样。
■04
从静安大悦城摩天轮下的露台,到大学路街头花箱围起的座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露天环境下吃一顿夜宵、喝一杯饮料、看一场live演出。他们在消费夜晚的同时,也在消费一种平衡的城市生活方式——既能感受人间烟火的温度,也保留城市生活的秩序与品质。
“外摆经济”点旺烟火气,推动营业额翻倍的背后,藏着一套完整的治理密码。当“一张桌子”重新定义城市边界,烟火气也从嘈杂无序走向了有序精致,呈现出全新的青春模样。
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露台外摆
屋顶烟火,触摸夜空
晚上9点半,静安大悦城顶楼的“夜食天台”依然灯火通明。95后上班族张致远和同事下班后就直奔顶楼的刘栋梁大排档坐下。此时,露台上的十几张外摆桌几乎座无虚席,烧烤香气随夜风飘散,而空调覆盖的室内区域反而只有寥寥几桌。“比起空调房里的精致感,我们更喜欢这种能看到夜景、听到城市声音的真实感。”张致远一边品尝小龙虾,一边望向不远处缓缓转动的摩天轮。据该店店长介绍,自“夜食天台”升级焕新以来,门店营业额同比提升超40%,成为品牌在上海的“销冠门店”。
但夜食天台的魅力不止“接地气”。同在静安大悦城的海底捞打造了7个“泡泡屋”,半透明球体配上彩色灯带与粉色帘幔,拉开即可欣赏摩天轮夜景。在氛围感和景观体验双重加持下,这里成为约会聚餐的热门选择,一般需提前三天预约。据海底捞静安大悦城店大堂经理杨远介绍,该店晚市及夜宵营业额占全日营收的三分之二以上,是这个暑期全上海海底捞营业额最高的门店。
同为“夜生活好去处”之一的普陀环球港顶楼“环球不夜港”,20余家餐饮商户营业至凌晨2点,涵盖东北、云南、四川等地方菜系,希腊、泰国、日本等异域风味,仿佛通宵运行的“环球美食节”。
夜间业态不止于餐饮。露台还集聚了舞蹈教室、桌游馆、手工体验、普拉提等多样业态。广场中心常举办露天球赛转播,音乐节、市集等活动更不断延伸夜经济的文化与社交维度。
街边外摆
各具特色,自然生长
相比露台的向上拓展,街边外摆则是都市生活向外的自然生长。它不依赖高空景观,而是扎根街角、河畔,用一张桌子、一盏灯、一圈花箱,营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夜间节奏。
在大学路700米长的街区中,近80家商户几乎家家有外摆、桌桌有人坐。每家店的外摆风格都各具特色:“一勺米饭”冰激凌店以木砖拼接座椅搭配杜鹃盆景打造新中式门景;奇利斯美式小餐馆的外摆区域选用了深色系铁质座椅,简约沉稳;罗福索牛排馆则用绿植围合原木桌椅缀以玫瑰,传递法式浪漫。街区里,遮阳伞下的情侣约会、畅饮精酿的朋友小聚、牵着宠物的白领散步,共同构成一场极具生活感的青年夜市。
而外摆不只是多摆几张桌子,更是客流转化的前置入口。新开业不久的“一勺米饭”营收提升超三成;奇利斯餐厅外摆让经营面积近乎翻倍,营业额增长30%。“室外座位视野好、氛围松,拍照也出片。”店长姜启文说。
“大学路的特色在于年轻化,年轻人最看重体验感。”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大学路街区党支部书记潘佳玮介绍。两年来,街道联合B站、小红书、得物等平台打造KIC知识艺术节、马路生活节、春日派对等近90场活动,实现“周周有亮点,月月有爆点”。超千万客流带动节假日步行街销售额达2.9亿元。
而在苏州河畔,街边外摆则更显宁静诗意。在乍浦路桥段附近,桌椅沿着滨水步道延伸,与亲水平台自然衔接,让整个滨水区化作开放式城市会客厅。“以前路人很难注意到我们在下方平台的咖啡馆。”illy·河畔咖啡店长张雪筠说。设置沿河外摆后,店面可见度与营收显著提升,从日均七八千元提升至一万五千元,最高突破三万元。
城市管理
精准施策,温度藏在细节里
为什么一张桌子能带动近乎翻倍的营收增长?为何“外摆”成为翻台率最高的夜生活场景?答案藏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制度的边界、管理的细节,以及治理的温度。
“看起来像随意摆放,实际背后是一整套精细化治理逻辑。”潘佳玮说。大学路推行“一店一规范”的差异化管理制度,每家商户根据区位、面积、道路宽度等因素制定外摆标准,并纳入综合评分体系。
记者在大学路走访时发现,每家商户的外摆看似随意,却都在“看不见的线”内:外摆桌椅不能越出人行道灯柱,花箱高度须介于70厘米至130厘米之间,“太低易跨,太高似墙”,半封闭空间仅留一个出口。但在此框架下,商家仍可自由发挥——原木色桌配遮雨棚、白色铁艺桌加彩伞、绿植花箱与几何隔断,皆成风景。
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外摆推行初期,曾面临随意摆放、无序竞争的乱象。五角场街道没有“一刀切”,而是组织商户、居民、相关部门与运营方面对面协商,最终推出《大学路街区沿街外摆位管理规范(试行)》,建立了一套透明而高效的机制。就连冬天也未被忽略——去年冬季大学路试点为部分店铺加装透明风挡,挡住寒风而不遮视线。
而在苏州河畔,这种精细化治理同样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年初试点时,她最担心的是落叶飞虫、恶劣天气等会影响顾客体验。illy·河畔咖啡店长张雪筠回忆,“但街道很快就上门协助,加固风挡、防水处理、修剪树木,让我们真正敢于把桌子摆出去。”如今外摆已成常态,亲水平台的防腐木地板定期更新,树木修剪、地面清洁同步进行。
从制度上的刚性约束,到日常里的柔性呵护,治理的价值不仅在于“管得住”,更在于“摆得好”,这些“看不见的制度”让街头烟火有了秩序,也让城市温度真正留得住。
[记者手记]
青春烟火气,一场与城市的温柔对话
我小时候住在上海的老街区,朦胧记忆里的路边大排档,是昏黄的灯泡、油香的炒锅、占道的塑料椅、收摊后狼藉的街道——那是粗糙而原始的热闹。彼时没人谈“外摆经济”,只觉得热闹和不卫生常常如影随形。
后来,城市变得更整洁了,统一店招、集中治理,塑料椅子消失了,连那点吆喝声也被空调房门隔绝。但是吃同样的小龙虾与烧烤,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这两个月,走入那些新兴夜间空间,我才意识到:少的不是塑料桌椅和昏黄灯泡,而是和城市,和夜晚,和亲友,和陌生人产生连接的可能性。
年轻人想要的烟火气,不是回到过去的脏乱差,而是一种新的平衡:既要有人间烟火的真实感,又要有现代都市的品质感;既要有随性自由的松弛感,又要有精致生活的仪式感。
当摩天轮下的火锅遇上梧桐叶下的咖啡,当露台上的live演出遇上街头的歌声,夜晚的上海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青春气质,而这才是真正属于年轻人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