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乘客在顺风车内被车主携带的狐獴咬伤”的消息引发关注,尽管该乘客已及时就医,不少人仍对后续伤口处置充满困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意身边日益增多的“异宠”带来的安全隐患。从家中饲养的仓鼠、刺猬,到旅游区偶遇的松鼠、猴子,这些看似温顺的小动物一旦发起攻击,是否会传播狂犬病?被咬伤后又该如何正确处理?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外科急诊、犬伤门诊负责人王华医师对此给出了专业解答。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异宠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9月4日上午9时许,上海一女子乘坐嘀嗒出行顺风车时,发现一只狐獴在车主身上活动。不久后,它跳到后排座位,将她的双手和右脚咬伤、撕伤,造成数十处伤口。经了解,咬伤女乘客的狐獴,系车主携带上车。
狐獴,这一因《狮子王》中“丁满”一角被大众熟知的动物,近几年深受年轻群体喜爱,不少人将其作为宠物饲养。值得注意的是,狐獴是常见蜱虫疾病的宿主,也是狂犬病的载体,可能危害人类与家畜健康。
“最近接诊过不少被野生动物或‘异宠’伤害的患者。”王华介绍,随着养宠类型愈发多样,“异宠”伤人案例逐年增多,但大众对这类伤害的处理认知普遍不足,常常陷入“要不要打疫苗”的困惑中。
哪些“异宠”可能传播狂犬病?
首先要明确的是,狂犬病主要通过温血动物传播,哺乳动物几乎都属于温血动物范畴。王华解释,除了大家熟知的狗、猫等常见传播载体,旅游时遇到的松鼠、猴子都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尤其是蝙蝠,属于危害等级最高的传播动物,哪怕只是与蝙蝠有接触,理论上均需按狂犬病暴露处置。”
2023年版国家最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中,明确了不同暴露级别的划分及对应应对方式。王华特别强调,伤口应急处理是狂犬病暴露处置的第一步,且至关重要,正确的处理流程能大幅降低病毒感染风险。当发生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持续冲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冲洗完毕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签擦干伤口,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随后尽快前往犬伤门诊或急诊科接受进一步处理。
狂犬病疫苗如何选择?
在疫苗接种方面,目前我国主要有“5针法”和“2+1+1”4针法两种接种方案。两种方案的免疫效果没有本质差异,选择哪种并非由“被哪种动物咬伤”决定。
王华表示,部分疫苗只能采用5针法,具体需参照疫苗说明书,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建议。4针法则存在一定限制。由于首次需同时接种2剂疫苗,对于过敏体质、有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等)的特殊人群,医生通常不建议选择,避免因身体反应引发其他健康问题。而普通成年人、健康儿童等人群,两种方案均可选择。
针对“被仓鼠咬伤后要不要打疫苗”的疑问,王华也给出了明确答复:目前尚无仓鼠传播狂犬病的案例报道,被仓鼠咬伤后通常可暂不接种疫苗,但需做好伤口清洗消毒;若被野生老鼠、家鼠咬伤,则必须按要求接种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病相关针剂,痛到不行?
近期,网上有视频显示“接种狂犬病相关针剂时,打在指甲缝里特别疼”,引发不少人对疫苗接种的恐惧。王华解释,视频中描述的“疼痛场景”,大概率是针对三级暴露者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过程。
王华说,三级暴露者伤口较深,病毒侵入风险高,因此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一种外源性抗体,能直接在体内发挥作用,快速阻断病毒扩散,为疫苗产生抗体争取时间。由于需要将免疫球蛋白精准注射到伤口周围及基底部,确保药物充分覆盖病灶,医生会在伤口附近进行多点注射,有时可能需要在指甲缝、伤口边缘等神经末梢丰富的部位操作,因此会产生较明显的疼痛感。
随着“异宠”饲养热潮兴起,专家提醒,饲养“异宠”前需充分了解其习性和潜在风险,日常接触时做好防护,避免被抓伤或咬伤;带宠物外出时,要遵守公共秩序,避免宠物接触陌生人群。
若不慎被动物伤害,无论动物种类如何,都应先按规范做好伤口应急处理,再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判断暴露级别并制定处置方案,切勿因“觉得伤口小”“动物看起来健康”而忽视,以免延误最佳预防时机。
“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做好预防是应对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王华提醒,正确认识狂犬病传播风险、掌握科学的暴露处置方法,既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的保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