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辰昊
本报讯 晨光中,一块“农家书屋”的招牌在闵行区新建村村委会门口熠熠生辉。推门进入,空间紧凑而有序。半墙高的书架、简朴的长桌,一旁还有锣鼓、投影仪等依次陈列,一幅温润的乡村文化图景徐徐展开。
刚刚过去的暑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书香致远”调研团队来到闵行、奉贤、金山、宝山等区,走访了11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书屋,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见证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中的多重角色。这些农村阅读空间正成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阵地。
走进奉贤区四团镇五四村“乡村里”农家书屋,调研组发现这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将文化体验与阅读活动深度融合。书屋会定期举办中医体验类的亲子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共同制作药膏、寻找和认识中草药,一边动手一边翻阅相关书籍,感受传统医学的智慧。节假日期间,这里还会举办读书沙龙、文艺表演、养生课堂等活动,让村里的老年人在互动中逐渐喜欢图书,书籍借阅量随活动开展稳步提升。
除了主题活动,非遗展示区让乡土记忆与书香相互呼应。书屋内设有非遗展示区和盐文化传承区,集中展示渔墩村打船技艺、夏家村迷你铜艺等非遗项目,以及“神仙酒”等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这些实物展示和文化符号与图书内容相互呼应,让村民在触摸乡土记忆的同时主动探寻背后的故事,使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
面对新一代阅读需求和“智慧阅读”的发展趋势,不少乡村书屋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能力。例如,青浦区章堰村和宝山区远景村等地的农家书屋与区图书馆合作,引入了丰富的电子书和有声书资源,为村民提供听书、在线阅览等便捷服务。
实践团注意到,由于终端设备匮乏和老年人使用习惯的限制,不少老年人难以直接通过手机等设备参与数字阅读。因此,很多书屋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一名社区志愿者说:“我们的书屋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让年轻人带着孩子回归乡村,分享田园休闲时光。”
实践团表示,尽管特色纷呈,调研发现,农村书屋仍普遍面临一些共性难题。如多数书屋虽设备齐全、环境良好,但村民的借阅率提升有限。老年人更偏好文艺节目、聚会等活动。此外,由于场地面积和运营人手有限,书屋活动虽然有人气,却难以容纳更多参与者。
在资源与政策不断汇聚的背景下,“书香致远”团队建议,进一步打造“农家书屋+社区文化驿站”融合的模式,将阅读、活动、技能与社交需求聚集起来,破解现阶段农村书屋使用效率低、功能单一、村民参与感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