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电影《731》正式全国公映,截至晚上10点,票房已达3.35亿元,并打破了内地影史的各种总场次纪录。青年报记者在上海影城SHO、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等多家影院看到,尽管是工作日,很多观众仍然自发前来,选择在这特别的一天回望这段民族的苦难史,感受和平的珍贵以及维护和平、面向未来的责任。
截至昨晚10点,上海以7648场排片、1170.8万元票房,位列全国城市场次和票房第一。
上海的观众,用一张张电影票证明了这座城市的红色血脉,也记住了《731》所讲述的历史。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铭记历史
电影《731》以平民视角揭露了侵华日军的反人类暴行:小贩王永章等人被强行抓进731部队“特设监狱”,受侵华日军以“配合健康检查与防疫研究即可换取自由”的虚伪承诺欺骗,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很多影院都特意将第一场的时间安排在上午9点18分,这也是“警钟长鸣”的特殊场次。
观众并没有忘记这段历史。37岁的小严和73岁的老严是特意买票,自行前来上海影城的一对父子。退休前从事档案工作的老严,早就知道了《731》这部讲述苦难历史的电影,也一直在等着它的最终上映。“我爸爸住在徐家汇,我现在住在普陀,我知道他这个愿望,所以我早早就买好了票,而且选了视听效果更好的厅,今天特意抽时间赶过来接上他,和他一起看。”小严说,父子俩都是党员,也都了解这段历史,“但原本文字的历史,变成了非常具象的画面,有鲜活真实的人物,看完心里还是特别难过。故事的讲述,处在一个比较压抑的环境氛围里,心就像被盖上了盖子一样闷——总想着,如果自己处在这样一个年代、这样一个环境里,该有多绝望!”
跟他俩同一场看片的另外两名女士,出来了还在抹眼泪,她们婉拒记者采访时说“缓不过来”。
除了大量自行前来的观众,这部影片也有很多包场观众。小严父子散场出来时,闵依萍女士正在张罗着党员准备入场。她来自上海影城附近的新华路街道牛桥居委会,各居委的党支部组织党员过来观摩这部电影时,他们报名都很踊跃,“大家都很有爱国热情,我们居委党支部有30多人来,前不久我们刚看了九三阅兵,因为这部电影正好在9月18日当天首映,大家都很关注,像我之前在购票平台上就已经看过电影的不少片花了。”她说,《731》的片名“无须解释,一听就知道是那段历史”,现在来重温历史,对党员来说“是大事”。
在人民广场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76岁的马先生特意在公映首日和爱看电影的朋友一起从金山赶来。16点半的场次,两人14点就到了。“年轻的时候,我住在四川路,一直在大光明、大上海、和平还有四川北路的国际电影院看电影。”他说,自己出生于1949年,和新中国同龄,所以对国家的历史总是特别关注,“我对细菌战了解很多,以前也看过一些讲述这段历史的电影,现在出了《731》,我们更是要来看一看。”
“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还要残酷。”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731部队的罪行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在战时处于绝密,战后被极力掩盖,许多史实至今仍未完全披露,希望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731暴行。无数观众,正在用行动实现金馆长的期待。
珍爱和平
《731》的导演赵林山说,他们拍摄这部电影,是希望通过艺术形式传递历史责任,凝聚和平力量。9月18日当天,外交部发言人也强调,相关题材影视作品,提醒世人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也成为很多观众的观影主题。
之前还看了《南京照相馆》的小严,看到很多影评说“走出黑暗的电影院,回到灯火通明的繁华街道上时,就会不由自主感慨和平的珍贵”,他说看了《731》也有同样的感受:“看完就觉得,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过好每一天。我们的工作,也不用喊口号去建设祖国,但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能为社会作一定的贡献,就很有意义。”
在上海影城,记者还遇到了一群包场来的年轻人。1999年出生的李鑫博,在上海中泰多经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上下班途中已经刷过很多《731》预告短片的他,第一时间报名了公司组织的此次观影。老家在内蒙古赤峰的他自认是“东北人”,因为“那是中国抗战最先爆发的地方”。“义务教育阶段就对这段历史很了解了,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知道我们国家的这段沉痛的经历很重要,”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新一代的党员,“党员更要有这种意识和大局观,铭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去开创未来,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