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都市

做得了科研 划得了赛艇

青年科学家苏州河上“破圈”竞渡

见习记者 王馨怡

本文字数:1074

    青年科学家组成赛艇队。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昨天下午,苏州河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赛艇“运动员”——他们是来自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空天海洋等前沿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Y-Hubs青年科学家赛艇争先赛上,50余名海内外青年科学家组成7支队伍,在苏州河上击水奋楫。据前期统计,近60%的参赛科学家此前从未接触过任何水上运动项目。

    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赛艇是一项被誉为‘工业文明馈赠’的运动,最讲究节奏同步、力往一处使;科研同样需要目标同频、使命共担。”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会长吴成铁在致辞中表示,“当实验室的‘冷板凳’遇上水中的‘热赛道’,当脑电波与水波纹交汇,我们便拥有了激发创新潜能的新引擎。”

    从苏州河水上运动中心丹巴路码头出发,到长风公园码头,往返全程约4公里。去程由教练指导技巧,回程进行计时竞赛。对于平日埋头科研的青年科学家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整个过程很享受,和桥上的人互为风景,迎面而来的河风格外宜人。”刚刚结束赛艇活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委书记张佳骏告诉记者。这名研究射电宇宙学的90后科学家,从小在普陀长大,如今也住在普陀,但这是他第一次体验苏州河上的水上运动项目。“苏州河治理好后,两岸环境特别好,我经常和家人在河边散步,每年看龙舟赛时其实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到河上亲身体验一番。”

    赛艇运动的团队协作属性,也让科学家找到了科研合作的新灵感。上海脑回跃变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梁馨方是一名体育爱好者,平时喜欢骑行、登山,但她发现赛艇很不同:“这是一项必须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效能的运动。”在随机组队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科研同伴,“科学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做脑机接口研究,这次分到的队伍里正好有临床医生等不同领域的同伴,碰撞出了跨界合作的火花。”

    这场赛艇比赛不仅是青年科技人才探索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上海推动苏州河常态化水上运动的重要尝试。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赵亮表示,普陀正以“水上运动全民健身会客厅”建设为抓手,打造集休闲、健身、文旅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据悉,苏州河常态化水上运动采用“区域社会力量运营+政府监督管理”的创新模式,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为市民提供更多元的亲水运动体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4做得了科研 划得了赛艇 见习记者 王馨怡2025-09-20 2 2025年09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