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科创

两名杰出青年科学家登上“青年特别讲席”,他们说:

年轻人要勇敢投身高价值研究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1234

    大会现场。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戴国浩

    王光宇

    青年力量历来为浦江创新论坛所关注,本届论坛报告人的平均年龄仅约为45岁。9月21日上午举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上,两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登上“青年特别讲席”。尽管研究方向不同,但两名发言人一致认为,青年科研人员应勇于投身由重大问题驱动、具备高价值的研究,方能在未来的科学探索中收获更多乐趣与成就。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33岁的瓦特改良蒸汽机,31岁的特斯拉成功制造第一台实用的交流电感应电动机,37岁的巴丁与同事发明晶体管……从机械革命、电气革命到数字革命,诸多颠覆性创新皆出自青年之手。”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在演讲中回顾历史并指出,年轻人始终是科技变革的中坚力量。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全面展开,一批中国青年科学家已站上国际舞台,戴国浩便是其中之一。他长期专注于稀疏计算与软硬件协同设计,致力于通过优化算法降低计算负载、提升硬件利用效率,实现在工艺与算力受限的硬件上达到甚至超越高端硬件的性能,从而大幅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效能。2023年,他与团队共同创立无问芯穹,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应对大模型开发与应用中的算力瓶颈。这家位于上海模速空间的企业已推出多款终端与云端智能解决方案,为国内众多AI企业提供底层算力支持。

    面对挑战,无问芯穹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先发优势,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链伙伴,构建了从“科研验证—产品化—产业落地”的完整路径。公司不仅与模速空间共建算力生态平台,实现日均百亿级tokens调用,还协同多家单位发布跨域异构算力网络方案,推动算力互联与芯片适配。

    作为年轻女性科学家的代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首名90后“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王光宇深耕信息与医学交叉领域,聚焦智能生物医学计算。她带领团队建立多模态医学信息处理与语义计算新方法,显著提升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医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025年1月,王光宇团队与临床专家合作在《自然·医学》发表研究成果——通用医学大语言模型MedFound。该模型参数量达1760亿,基于海量医学文本与真实临床记录进行预训练与微调,能够模仿医生的推理路径进行疾病诊断,并与标准诊疗流程保持一致。在多项测试中,MedFound在8个医学专科、涵盖常见病与罕见病的诊断任务中,表现优于国内外同类模型。

    “目前,MedFound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300万次。”王光宇在论坛上自豪地表示。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勇敢进入那些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前沿交叉领域,开展由重大科学问题与现实需求牵引的研究。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科创 A03年轻人要勇敢投身高价值研究 记者 刘晶晶2025-09-22 2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