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往昔,鲁秀梅颇为感慨:“数字编辑室成立之初,主要工作是承担社里的电子书业务,建造数据库的经验为零。”从2020年到2025年,经过近6年磨砺,这支年轻的团队打造了“尚古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建成“典籍整理文献数据库”“上海文献总库数据库”“文渊阁四库全书数据库”三大数据库。这是从0到1的一步,更是从1通向无穷可能的起点。
这也折射出一家传统出版社的转型之路。成立近7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众多优质古籍,专业性和权威性有目共睹,是古籍出版领域公认的头部品牌。但时至今日,即便头部也面临汹涌的数字化浪潮。“出版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拥抱数字化变革,研究当代读者、用户的深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吴长青说。
在吴长青看来,当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古籍的校勘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底本,得到学术界盛赞。今天,出版社的青春力量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插上AI的翅膀,使其既能便捷高效地辅助用户阅读与理解专业类古籍文献,也满足了用户对古籍阅读的一般需求。
更重要的是,一批后起之秀在这个过程中冒尖。“比如鲁秀梅,早年做纸质书编辑,后来参与数字化项目,带领数字编辑室,为全社储备了数字化人才。”吴长青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尚古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其实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抓手,将带动全社理念、人才和流程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则从学术角度肯定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实践。他认为,古籍数字化一方面让珍贵文献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文本的永久保存和便捷查阅;另一方面,AI技术把研究者从烦琐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更深层的学术探索,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开辟了更多可能性。这正是技术赋能文化的核心价值。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