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昨日上午,随着一声声劳动号子,在50余名上海海洋大学师生的通力合作下,提前布下的渔网被缓缓拉起。活蹦乱跳的鲢鱼和鳙鱼等,跃出水面,与师生实践劳动的脸庞交相辉映。
这是上海海洋大学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科技创新与育人实践主题活动现场。本次活动以“庆水上丰收 谱蓝色答卷”为主题,不仅展示了上海海洋大学近年来在渔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还通过赠阅相关书籍、捕鱼、剖鱼、吃鱼、享用农产品等活动,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与往年不同的是,刚抓起来的鲢鱼和鳙鱼,有一小部分并没有被直接送到食堂,而是“华丽转身”进了实验室。外形测量、鳞片年龄鉴定、内脏解剖、元鼎骨解剖……活脱脱成了“鱼”学长,为刚进校的新生上了一堂专业“解剖课”。剩下的鱼产品则直接进入食堂加工,给师生当天的晚餐提供美味佳肴。
除了在校园河里捕鱼,春季的“劳动试验田”也迎来了大丰收。在学生们的热情参与下,挖出来的红薯、摘下的玉米也被送到捕鱼现场,烤制出来免费给学生品尝。
在捕鱼的环节,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张玮副教授也带来了专业的讲解,揭开了生态捕鱼的密码。学生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农产品,也感受到了专业的力量,获得了双重的美妙体验。
在活动中,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师张冬冬分享了助力柬埔寨稻渔种养的故事。“今年5月,在胡庆松团队和吴旭干团队的协助下,柬埔寨茶胶省有了智慧渔场示范建设点,”张冬冬说,“通过引进数字化装备和虾苗养殖技术,3个示范户的罗氏沼虾虾苗暂养成活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75%。再加上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柬埔寨当地农民一定会实现‘一田双收’。”
上海海洋大学自2021年开始,承担了亚洲合作资金项目“澜湄国家稻渔种养技术合作及人才培养”,在柬埔寨和老挝开展了系列化的稻渔种养的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澜湄国家种养产业的发展,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与营养水平。
此外,中印尼双方还共同研究、设计、优化了5种人工鱼礁礁体。2021年12月,学校组织申请“中印尼海洋牧场技术研究”项目并获批准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