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

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

本文字数:2820

    观众参观掐丝珐琅太平有象。新华社 图

    一脉文渊红墙铭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这是一份厚重的时代记忆。

    百年前,这里重门徐启、百废待兴;抗日战争时期,故宫人携近两万箱文物避敌南迁、以身护宝;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穿越百年历史烟云,巍巍故宫存史博物,拥抱世界阔步未来。

    从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国庆中秋假期,庄严恢宏的午门前,许多游客披着晨光而来。

    午门城楼上,“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面向公众开放。在这场献礼百年院庆的大展上,人们可以一睹十年难见的《清明上河图》、凝望传承三千多年的亚醜方尊、定格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杯……

    穿越午门,经内金水桥,沿中轴线前行,人们可以在红垣黄瓦的三大殿,感悟盛世皇朝的和合风范;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的风云沧桑……

    每个开放日,都有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来到故宫博物院,驻足、漫步、惊叹。

    一脉文渊,百年传承。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内举行开幕典礼。会后,清室善后委员会通电各界,宣布故宫博物院成立。消息传来,北京城万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宫。

    然而,彼时的故宫,宫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满地。博物馆的事业,起步维艰。

    没有藏品,何来博物馆?千绪万端间,第一批守护者从点查宫内“家底”入手,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征程。1924年的冬天,北京呵气成霜,点查人员被西北风打得身子直转。他们以组为单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宫殿并逐件清点故宫物品。这项中国文物史上规模空前的清点登记工作持续至1930年3月,不仅留下了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更留下了“国宝公有”的精神传统。

    先辈的精神延续百年。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进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如今,全院文物藏品总数已经精确到个位。195万件(套)文物分为25大类、百余个小类,共同组成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宝库。

    万里南迁护国宝

    要守护这份国家宝藏,不仅需要心细如尘的管理,有时也要有惊天动地的智勇。

    长江拍岸。沿江的一处山坡上,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静静伫立,向世人诉说那段可歌可泣的护宝故事。

    1933年2月,侵华日军步步紧逼,故宫文物危如累卵。为守护中华文脉,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将文物分批南迁,开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

    自华北出发,辗转东南,又西迁至川黔等地。近两万箱南迁文物踏秦岭之飞雪,越湘黔之重山,凌三峡之惊涛,克蜀道之多艰,历程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

    这条铭刻在中华大地的护宝之路上,无数仁人志士拼死捍卫,“人在文物在”的信念矢志不渝。

    出土于唐朝、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是南迁文物中的代表。被层层包裹的石鼓,装箱后每件重逾2吨。迁移中,这批石鼓随守护者一同经历了轰炸、火灾等险情;回迁时,又遭遇两次车祸。所幸文物无损。

    时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后来说:“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

    新中国成立后,南迁文物分三次北返故宫。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陆续恢复并取得新进展。

    时光匆匆,距抗战胜利已有80个春秋。这十面意义更加不凡的石鼓现陈列于故宫东侧的皇极殿石鼓馆中。立于石鼓前静静观想,其上犹可分辨的篆文,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例证,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文脉不绝的见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已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中华文化地标。

    科技文保续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故宫博物院西侧,一排朴素的中式平房,内里却大有乾坤。大名鼎鼎的故宫“文物医院”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深入人心。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室、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纺织品修护室、古书画修护室……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100多名文物修复领域的专家在此“望闻问切”“治病会诊”。

    《五牛图》、马王堆T形帛画、铜奔马“马踏飞燕”、三星堆青铜器……无数国宝背后,都有故宫文物修复师的身影。

    迎来百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已在奋斗中结下累累硕果。练绝活,文物保护修复体系完善成形。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以传统技艺为基础,形成了文物科技研究、保护修复、制定保护标准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修复体系。重创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传承。超过100万件(套)的文物和古建筑得到数字化采集。强理论,故宫学研究不断深入。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成为故宫学研究的生力军;故宫学方向已毕业与在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百人。

    500余年皇家积淀、100年弦歌不辍,筑成中华文化凝练升华的神圣殿堂。

    据新华社电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文化 A06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 2025-10-10 2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