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都市

世界中国学大会邀全球学者穿越古今

共话历史与当代中国

见习记者 王馨怡

本文字数:2325

    海内外嘉宾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本版摄影 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位于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围绕大会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本次大会包括主论坛和5个平行分论坛,从学术层面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更大程度上达成中国学发展的更多共识,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昨天,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今年大会首日安排的实地参访线路中,“未来智能与文化交融中的城市魅力”主题线路带领部分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启了一场探索之旅——走访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上海博物馆东馆,实地感知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赓续的现实图景。

    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在城市行走中感知中国

    首日活动设置了两条实地参访线路,以多角度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其中,“未来智能与文化交融中的城市魅力”主题线路吸引嘉宾走进位于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地考察全国首个“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标准化试点。在这里,他们见证了百台异构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实景:人形机器人进行双臂协同作业,并完成桌面整理、设备操作等多任务执行,展现了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这不仅是科技成果的展示,更是现代中国发展的缩影。”来自希腊的学者莫磊告诉记者,中国式现代化不止于制度与理论,其落点往往体现在一个城市的技术路径与产业方向上,而这一切,都能通过“训练场”这类基础设施得以看见。他期待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中国学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随后,嘉宾一行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透过青铜器等展品,感受中华文明的流变与细节之美。“我一直很喜欢通过丝绸、服饰、器物来理解中国。”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及社会科学院院士李木兰教授说,“这些文物能让我们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至关重要。”李木兰教授提到,她的中文名“李木兰”源自“花木兰”。她解释道,自己的英文名 Louise意为“女战士”,中间名Patricia意为“爱国者”,两者结合恰似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所代表的“爱国的女战士”形象。她笑称:“这正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奇妙连接。”

    来自意大利的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范狄也深有感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研究者,真的不知道下一个灵感会从哪里冒出来。通过参观博物馆和社区,可以看到城市的新面貌与中国现代化的表达,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消化,将来可能就会激发新的研究灵感。”

    四大亮点勾勒大会新气象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介绍,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呈现出四大显著特点。

    主题聚焦,突出学术深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贺信精神,大会确立“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贯通对中国历史演进与当代发展的整体性理解,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中国学重大意义与时代内涵的重要论述,强化学理阐释,推动研究范式的创新与突破。

    议题多元,强调跨域融合。大会设置五个分论坛议题,涵盖“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以及“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涉及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既有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学在数智时代的发展前景、中国学的代际传承问题,也有作为中国学重要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如何用中国学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

    平台广阔,整合优质资源。本届大会协办单位包括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六家机构,承办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这些机构汇集了国内高端国际传播和学术交流资源,拥有强大的全球学术网络和支撑力量。

    大咖云集,强调权威声音。大会除邀请前政要和国际组织相关负责人外,更加重视海外嘉宾在中国学方面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海外嘉宾覆盖六大洲,多位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专家,在专业领域造诣深厚。

    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昨日举行开幕式,并将全面展开学术研讨。大会期间也将发布世界中国学发展倡议,推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以及中国学发展的相关报告。此外,“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展览等配套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学术盛会,将在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基础上,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4共话历史与当代中国 见习记者 王馨怡2025-10-14 2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