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都市

找你聊天的不是小姐姐,而是猥琐大叔!

上海司法严打“隔空猥亵”儿童

记者 郭颖

本文字数:1308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猥亵儿童的前提一定是与儿童发生身体接触吗?当然不是,需要警惕孩子们遭遇网络世界的“隔空猥亵”。青年报记者从奉贤区检察院10月14日举行的“沪未来·未小贤”品牌五周年主题活动上获悉,上海司法正在严打“隔空猥亵”儿童!

    网上诱骗女生拍摄隐私部位获刑12年

    上海二中院曾宣判了一起网络猥亵儿童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作出了从重处罚的判决。

    1982年出生的张某某初中文化,长期无稳定工作。张某某曾因犯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8个月。刑满释放后的张某某再次将目标锁定在中小学女生身上。

    张某某利用社交平台进入小学、初中聊天群,假冒女生身份添加未成年女生为好友。他诱骗多名9至11岁的女生拍摄隐私部位的照片或视频,并通过网络发送给他观看。

    相关图片和视频被家长发现后向警方报案。警方在张某某住处将他抓获。到案后,张某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一审法院认为,张某某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对多名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实施猥亵,构成猥亵儿童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张某某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认为其行为属于网络猥亵,没有肢体接触被害人,社会影响较小,原判量刑过重。

    上海二中院认为,张某某猥亵儿童多人,且系同类犯罪累犯,主观恶性极大,被害人均为不满十二周岁的幼女,依法应从严惩处,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各方要努力保障未成年人上网用网安全

    上海检察机关目前正依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保障未成年人上网用网安全。准确理解、适用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严厉打击“隔空猥亵”等网络犯罪,同时推动网络社交平台治理。

    记者发现,“隔空猥亵”案中,未成年人往往容易因误判网聊对象身份而放松警惕,暴露出网络认知、自我保护与监管防护的多重漏洞。对此,奉贤区检察院对社会各方提出提醒与建议。

    未成年人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网络聊天中,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均可能是伪装,切勿因“对方是小姐姐”等表面信息放下戒备,记住“隔着屏幕,你无法确认对方真实身份”。

    家长要强化监护与引导责任,日常要有意识地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向孩子讲解网络风险,让孩子明白“虚拟聊天≠安全无害”。

    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履行平台监管义务。根据法律规定,落实好身份核验责任,从源头减少“伪装身份”的可能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6找你聊天的不是小姐姐,而是猥琐大叔! 记者 郭颖2025-10-16 2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