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崔海治。八十年了,今天的阳光,又一次洒在这片我沉睡的山谷。我看着他,就像看着当年的我们……”步入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场视频《青山忠魂》讲述了一个无名烈士如何被找回名字的动人故事。这不仅是一场专题展览,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也是历史和科技的交织融合。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于10月20日共同推出抗战主题特展“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展览以科技考古为载体,以微观叙事为脉络,通过362件珍贵展品与创新展陈,再现抗战英烈的生命轨迹,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跨越80年的寻亲之旅
展览围绕发生在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的三个抗战故事展开叙事脉络,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现场,362件来自抗战遗址、纪念馆与实验室的珍贵展品,共同构建起一段立体的历史记忆长廊。
第一单元“青山埋忠骨”,以一场跨越80年的寻亲之旅为主线,展现埋葬在方山县的一批普通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成长与牺牲的故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村烈士墓考古现场以及烈士墓复原沙盘模型,它的背后是一场跨越80年的寻亲之旅。正是因为科技的力量,解码了“消失”的墓地,才得以“复现”出吕梁南村烈士的音容。
这一切还要从2023年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团队说起。当时,团队来到南村北川河谷,对一座烈士墓展开发掘,共出土49具烈士遗骸。仔细观察这些遗骨,便发现上面清晰的弹痕、严重的感染痕迹,还有简陋手术留下的截肢断面——这些痕迹不是冰冷的白骨,而是当年战斗惨烈、医疗条件艰苦的无声见证。
其中,有一位烈士的身份确认,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叫崔海治。80年来,崔家三代人从未放弃寻找他的踪迹:爷爷奶奶生前念念不忘,父亲临终前仍嘱托子女“找三叔”,直到2022年,崔海治的侄孙崔玉岐,带着家族的遗愿只身来到吕梁。
当地政府通过史料查证、实地走访后发现,吕梁市方山县南村曾是晋绥边区第六国际和平医院下辖第七分院的所在地。抗日战争末期至解放战争初期,医院中重伤牺牲的战士就地安葬在南村,崔海治烈士极有可能埋葬在这片烈士墓地中。2023年,为迁葬保护烈士遗骸,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委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对南村烈士墓展开考古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
借助DNA鉴定技术,复旦团队先通过Y染色体筛选出3位可能与崔家有亲缘关系的烈士,再经全基因组测序,最终确认,编号M19的遗骸就是崔海治。
2023年清明节,49具烈士遗骸被迁葬至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7月,崔玉岐为三叔立碑时,写下“手持鲜花敬先烈,三鞠躬后化纸钱”的诗句——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团聚”,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有血有肉为信仰献身
崔海治烈士身份确认的新闻报道发出后,崔海治曾经的指导员和入党介绍人李中林的儿子李小兵辗转找到崔玉岐,“我父亲的工作日记中有一首诗《战士》,诗文的主人公叫‘崔海智’,跟你的三叔崔海治烈士肯定是同一个人。他参军后所有的故事都在这里!”
崔海治参军后的事迹,在李中林烈士的长诗《战士》中重见天日。诗中详细讲述了崔海治在抗日战场上从一个容易“开小差”的问题新兵,一路蜕变为坚强革命战士的成长故事。在此次展览中,李中林烈士诗稿手迹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令人感慨的是,这些烈士大多正值青春:体质鉴定显示,近75%的战士牺牲时仅15至23岁,约20%的战士,牺牲于24至35岁,仅有极少数超过36岁,平均死亡年龄不到21岁。
多名烈士遗骸身上都有弹孔,有的烈士甚至身中数弹。多名烈士的腿部出现严重感染、墓地发现5名接受过截肢手术的烈士,大部分手术创面光滑,未发现明显的愈合痕迹,表明他们在手术后不久即去世。
考古队员在清理遗骸时,还发现了陶瓷帽徽、铜纽扣、塑料牙刷,甚至一枚刻有“王志荣章”的玉印章——这些小小的遗物,无不让人看到英雄们也曾有过的平凡生活,更让大家懂得,他们不是历史书中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为信仰献身的年轻人。
珍贵展品凝结烽火记忆
方山烈士墓出土的纽扣与子弹记录着战地环境的惨烈与艰苦;雪村出土的大量铁门钉见证军民一心的鱼水深情,全椒的手写木碑镌刻着当地百姓的跨越生死的守护……展厅中,阵列式、艺术化的文物展示让每件文物自己“说话”。
本次展览也是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的前沿学术成果系统运用于历史展示的一次展览。DNA鉴定让多位无名烈士重获姓名,锶同位素分析勾勒出烈士的来路与征途,病理创伤鉴定还原战场的残酷,颅面复原技术更让烈士容颜跨越时空,再度清晰。“南村烈士体质档案”互动系统,让观众得以“触摸”43位烈士的生命历程,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温度;分子考古专区则以通俗语言,解码科技背后的原理与意义。
“为什么老兵过安检时机器会响?那是因为他们身体里,仍留着战争年代留下的弹片或金属碎片。”全程参与了这些工作的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坦言,参与这些工作让他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深的认知。
比如,人们常说烈士“铮铮铁骨”,可能从来不只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事实。团队在大量烈士的遗骸中发现了子弹留下的铁屑;通过同位素分析,确认“小米加步枪”是八路军生活的真实写照——烈士们面临日军的封锁,连小米都吃不到,难以消化的豆类变成了主食。
“高校的研究工作不应仅局限于发表文章。”文少卿说,以2015年开始的烈士相关工作为例,虽发表了诸多文章,但连烈士家属都不知晓,意义并不大。2023年起,大家更注重将烈士故事讲出去,尤其通过展览,希望从烈士的视角讲述,引起共鸣。“只有感染更多的年轻人,才能更广泛地传递烈士精神。”文少卿期待,未来还能以短视频等更丰富的形式,讲述烈士故事,让烈士精神得以传承,并且希望寻亲项目能有更大的突破。
对青年策展人、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馆员渠雨桐而言,这次策展也令她感触良多。她发现,本次展览的主题与过往线性讲述的宏大历史不一样,虽然是微观叙事,但更容易走进公众的心里,“崔海治在抗日战场上一路蜕变为坚强的革命战士,这样的成长故事能够引发普通观众的真切共鸣,而科技考古技术揭示出的战场遭遇、战士画像,也让历史细节更丰富、更有温度。创新应用的大型沙盘,幻影成像,‘生命之树’与数字警示等展览形式,都传递出精神不灭的主题,引导观众在静默中缅怀,在思考中传承。”
展览贴士
此次展览“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作为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列展”的首展,目前已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展览将展出至12月21日。其间,将配套开展专题导览、科普讲座与线上展示等活动,持续推动伟大抗战精神与烈士事迹焕发光芒、照亮未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