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毕业生100%就业,“冷门”专业变“热门”

既有“黑科技”也有“心温度” 既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3418

    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入职前考取三级技能证……从2019年沪上首个高职养老专业“试水”仅40人,到今年自主招生放号40个却吸引400多人报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用6年时间把养老这个专业从“冷门”变成了“热门”。

    虚拟现实走进课堂、纳米助浴机器人搬上实训台、毕业前100小时志愿服务写进培养方案……当银发经济呼啸而来,这些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养老专业毕业生如何用新技能、新观念重新定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记者专访了该校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院长、专业主任,并聆听两名00后毕业生聊聊他们如何把课堂所学搬进一栋栋养老公寓,让“高品质银发生活”从口号变成老人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感同身受

    揭秘课堂里的“黑科技”与“心温度”

    “我们是被养老业态的快速变化一路倒逼着升级的。”该校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院长杨蕾一句话道出城建养老专业六年来多次迭代的动力源。2019年专业首开时,课程表上更多还是传统照护,如今“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已贯穿三年学制——适老智能家居规划、健康养老大数据应用、社区居家智慧康养管理三门新课直接对标国家最新专业教学标准,学生毕业即能上手“云养老”平台。

    最让学生喊“上头”的是虚拟仿真实训室。戴上VR眼镜,瞬间“变老”:负重设备模拟肌力流失,视线模糊体验白内障,学生还可以模拟体验老人骨折转运、脑卒中急救。“原来老人走一步路要喘三口气,这种同理心要跳出书本才能体会。”杨蕾说。

    机器人也不再是PPT里的图片,初代养老服务机器人已能完成认知症筛查、交互对话、生命体征监测;纳米助浴机器人更是能通过一瓶矿泉水量的超细水分子就能让卧床老人完成一次沐浴。“这些智慧养老设备可能在40后、50后护理员眼里很新奇,但对于00后学生来说却很好接受,代际差异反而让年轻人成为智慧设备推广大使。”杨蕾介绍说。

    课堂之外,一条隐形的“思政长河”悄悄流淌。在第一社会福利院等养老机构里,学生每学期都要完成与老人“面对面”作业:记录一次跌倒处置、策划一场生日会、写下一篇“孝善案例”。“有老师分享护理的感人故事,说着说着底下就有人抹起了眼泪。”杨蕾透露,毕业前100小时志愿服务是硬门槛,“证书可以补考,志愿时长一刻不能欠,我们要让学生把‘老吾老’刻进骨子里。”

    招生火爆直接反馈了市场认可。杨蕾告诉记者,2019年时养老专业有40个招生计划刚好招满;今年自主招生40个名额引来400多人投档,全国高考通道再招2个班,热门程度可见一斑。

    该专业主任蔡晶晶用一组数据给出“含金量”——2024届80名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6人专升本、2人出国留学,其余全部落地长三角高端养老机构,“毕业即持证,三级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与毕业证双证融合,学生一上岗就能独立带班组。”

    “10年前提到养老培训就是‘端屎端尿’,现在我们把沟通、评估、心理支持、智慧设备运维写进课程标准。”蔡晶晶举例,以前老人洗澡就是“扛进去、冲一遍”,现在课程要求先评估皮肤完整性、跌倒风险、认知状态,再选助浴方式、调试机器人参数,“同样是洗一次澡,老人尊严、员工腰板同时得到保护。”

    学以致用

    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技能应对突发事件

    早上7:30,梧桐人家11号楼,城建职院养老专业毕业生、00后生活管家张明慧把打卡机往腰间一别,开始每天的第一次“巡楼”。98户153位长者、3名管家,一对多的配置看似忙乱,却被她形容为“升级打怪”。

    2023年1月实习、同年7月转正,张明慧用半年时间成为一名专业养老行业从业者。

    在梧桐人家,管家分生活、健康、文娱三条线。作为生活管家,张明慧要做的事十分繁杂:周四陪诊老人到曙光医院,帮老人预约福祉车、挂号、打印病历等。而文娱管家则要设计各种课表,安排每天两场电影,做好海报设计、旅游报名等工作。“我们鼓励长者自发形成互助小组,比如在我们养老公寓,就有‘五朵金花姐妹团’等,参加活动都是同进同出。如果有老人生病了,他们探望同伴的频率比我们还勤。”

    三年的科班学习,让张明慧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多了几分淡定与从容。有一次,一位活力区的老人因低血糖昏迷,进入客厅后他已经失禁。张明慧和护理员进行视频取证、判断老人意识、测血糖、换尿不湿等,全程保持冷静。“学校传授的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技巧给了我底气,先保护自己再科学施救。那一刻我知道,课堂知识真的能救命。”张明慧说。

    高端社区经验让她萌生了“野心”:未来假设我回到崇明老家,也会把在这里看到的活动流程、智慧设备、人文关怀“降维”搬进传统养老院。“让更多老人花更少的钱,也能拥有品质生活。我也非常幸运,在梧桐人家这个养老平台学习了非常多的专业知识,使我未来从事养老行业有了明确的方向。”

    他山之石

    将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带到养老机构

    “00后已经不只是‘小棉袄’,我们还要做‘技术流’。”由由信福康养社区高级领班许施嘉2023年从城建养老专业毕业,入职一年成为管理人员,负责两个楼栋,管理诸多养老护理员,还拿下过公司技能大赛第一名。

    与张明慧的“管家路线”不同,许施嘉选择了“护理+管理”双轨。公司规定考出养老护理员三级证书才能独立值班,他毕业前就拿到手,“科班出身有诸多好处,比如医生一提‘体位性低血压’我就秒懂,也能把医生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家属听得懂的语言。”

    许施嘉告诉记者,在校期间学习的心理指导课也让他获益匪浅,教会他在遇到老人投诉时“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这样一来哪怕是再固执的人也能被说服。

    让他最自豪的是公司的“金点子”制度,他会浏览国内外最新的护理视频,一旦觉得有好的经验,会立刻用模拟假人做演练。有次查房时,他无意中发现护理员使用的新的护理方式获得了老人的点赞,“当时就觉得成就感爆棚”。

    每天两次巡楼,他会记录老人的健康情况、饮食、情绪数据,失独、独居长者会被标注“特殊关注”,管家日常会多加关照。“我们团队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在养老公寓里,常被爷爷奶奶当成孙辈。”

    谈及未来,许施嘉眼中有光:先升部门主管,再考评估师,把国外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理念本土化。“银发经济不只是照顾老人,更是让他们继续参与社会、创造价值。”

    “这个专业真的选对了。”许施嘉告诉记者,自己当年选择养老专业就是看到了社会养老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

    从竞争激烈的考场到100%就业的专业,再到爷爷奶奶口中的“乖囡”“小许”,城建养老专业的大学生用专业与热爱把“夕阳事业”过成了“朝阳人生”。正如院长杨蕾所言:“当年轻人把养老当成技术活、创意活、良心活,银发经济才真正拥有未来。”而他们的故事,只是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养老革命宏大叙事的开篇。

    ■05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既有“黑科技”也有“心温度” 既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10-27 2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