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又一批来自上海海关学院的“小叶子”,即将穿上熟悉的制服,走上国际舞台。他们之中,有身兼二职的老志愿者,有深谙跨文化沟通的语言达人,也有将知识运用于实战的专业骨干。92名青年志愿者,用青春与热忱组成一支“专业与理想兼具”的服务方阵,在进博会,闪耀属于海关青年的光。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成长接力
从国际论坛到进博舞台
在一次次国际赛会中,“小叶子”早已学会如何让青春与世界对话。上海海关学院大二学生孙艺洋今年是一名身兼两职的“小叶子”——既是上海海关学院第八届进博会志愿者外籍人员服务组组长,更是学校志愿者团队的“红十字守护人”。从去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随车志愿者,到如今统筹进博外籍服务,从校红十字会干事成长为部长,这名大二学子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藏进了每一次志愿服务的细节里。
“我不是医生,但我想做‘急救知识的摆渡人’”。作为上海海关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部长,进博会前,孙艺洋带领部门成员为全校的“小叶子”开展急救培训,教学全流程CPR(心肺复苏术)。上岗前,她在馆内向组内成员讲解应急处置步骤、医疗物资用法及英文表达,带着大家把“问症状、判情况、做处置、报领队”的流程练熟。两年来,她始终在做同一件事——用自己学会的,帮到更多人。
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要志愿服务力量,上海海关学院已连续两年派出学生志愿者参与大会保障工作。在去年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孙艺洋是一名随车志愿者,早晨在酒店为外籍嘉宾分发证件,在车程中耐心告知集合点位,在会场里引导入场、帮迷路嘉宾寻找展位。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让她攒下“细致底气”。
“小叶子”胡燕北在人才交流大会的服务中见证“智力的流动”;她转战进博食品展区,在工作间隙还化身“关院之音”特派记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小叶子”们的每一次闪光。
曾任第23届人才交流大会临时团支部书记的“小叶子”孙艺宁则将统筹力化为青春的行动力。此次进博会,她以领队身份带领147名关院学子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同时,她还策划了独具海关特色的文创产品、组建“关院小叶子宣讲团”、排演《进博时刻》情景剧,让志愿精神深深扎根。
实战淬炼
以专业素养护航展会
进博会不仅是国际贸易的舞台,也是“小叶子”检验专业能力的赛场。在这里,他们用海关知识解决问题,用专业素养赢得尊重。这群保障展会顺畅运行的“隐形护航者”,让“海关专业”的标签在进博舞台上愈发鲜明。
在去年的第七届进博会中,食品展区的马来西亚侨商陈先生犯了难——他带着猫山王咖啡想打开中国市场,却因仅会闽南语与当地语言,在进口备案、检验检疫环节屡屡碰壁。海关检验检疫安全专业的“小叶子”黄奕飞巡岗后,立刻用闽南语搭话,随后掏出海关业务笔记与备案流程图,用乡音详述专业流程。他还主动对接海关驻场服务点,帮侨商打通绿色通道。当天下午,问题就被解决了。
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在即,黄奕飞已整装待发,他期待自己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续写“乡音服务”故事,让每一份“进博缘”都跨越山海,落地生根。
2023级海关管理专业的黄哲也是连续二年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去年,他担任学校进博会志愿者机场组组长,在机场一线亲眼见证新闻宣发工作人员争分夺秒抢占时效的场景。今年进博会,黄哲的角色转换为辅助管理岗。从一线执行者转为组织者,他将发挥此前积累的经验,积极宣传各个岗位关院学子们的志愿风采。他期待,更多人看到关院“小叶子”的努力,也看到青年志愿者的力量。
以魂铸行
传递青春的担当力量
关魂熠熠,青春争先。如果说专业是海关“小叶子”的底色,那么“关魂”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撑。每当走进进博场馆,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关魂”,让他们在服务中既展现海关青年的专业素养,更传递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力量。
刘星阳在本次进博会中担任外籍人员服务组志愿者,他对“关魂”的理解,源于他在演绎话剧《关魂·雪域红关》时的切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重要回信两周年之际,学校创排了海关特色话剧。作为该剧的主演,为呈现最真实的边关情景,刘星阳奔赴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海关,亲身感受“四特”精神。如今在进博外籍人员服务组,他将这份精神落到实处,一展中国开放形象的“青春名片”。
物流管理专业的“小叶子”杨可欣也把专业知识化为志愿智慧。作为《关魂·雪域红关》服装管理志愿者负责人,她用物管专业课的“货物分类管理”思维,按演出顺序分类服装、标注演员信息,细致检查服饰细节;今年喀交会上,她用“批次管理”知识帮中亚商户分类葡萄干,避免串味与清点麻烦。她期待,把这份细致带到进博服务中,让专业知识和素养共同闪光。
上海海关学院团委表示,每一届进博会,海关“小叶子”都以海关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服务传递温度,用专业解决难题,用精神彰显担当。今年,将一如既往地希望这些闪闪发光的志愿者,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舞台上,展现风采,书写更多青春与担当的故事。
■04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