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评论员 唐骋华
一段没什么“大场面”的视频,在重阳节前夕火了。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244路公交司机金利军驾驶车辆将要进站时,见一位老奶奶拎着桶步履蹒跚地走向站台,便不紧不慢地跟在她身后,全程没有按一声喇叭,直至她安全走到站台后,再停靠等待她慢慢上车。这段“引擎慢下来的30秒”,成为重阳节前动人的一幕。
人们为这位司机点赞,不仅是因为他的举动暖心,更重要的是他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能够与老年人共情。司机金利军日常观察到,这位老奶奶时不时会来坐这趟公交车,老年人腿脚不便、行动迟缓,于是采用“不催促,慢跟随”的方式,照顾到老年人的生理不便与情绪感受。这种真诚以待的走心关怀,正是老龄化社会亟需的。
当前,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人,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亿。在“人人都会老”的现实面前,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长期的民生课题。近年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适老化硬件改造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防滑地面,建设提供助餐、康复护理等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公交车辆配备无障碍踏板,地铁站点覆盖无障碍电梯……肉眼可见的硬件提升,为老年人构筑起了养老基础。
但硬件终究要由人来操作,真正让养老有质感、有温度的,还得是人。就像金利军师傅,因为“不催促,慢跟随”的贴心,他驾驶的公交车成为诠释尊老爱老的温暖载体。而现实中却还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有的社区养老站设施齐全,但工作人员态度敷衍,老年人不愿前往;有的小区加装了电梯,却因未考虑老年人的操作习惯,导致设备好看不好用。凡此种种,说明硬件的价值需要走心的服务来激活。多一份对老年人需求的体察,硬件才能成为老年人的贴心助手,而非冰冷的设施。
此外,老年人有社交、感情、旅行等种种需求。除了年事已高,老年人在需求的多样性、渴望情绪价值等方面与晚辈并无太大差异。关照老年人,不仅仅要考虑老年人身体和行动的不便,及时伸出援手,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尊重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在这方面给予他们关怀和爱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是重阳节的应景口号,而应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氛围,让老年人能在生理上被照顾、心理上被理解、人格上被尊重。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