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从没拎过马桶的00后,见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一个年轻社工的城市更新课

记者 唐骋华

本文字数:5252

    25岁的王宇欣从来没用过手拎马桶,从她的生活经验里,很难产生出那种切肤之痛——在上海,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居然还有人每天拎着马桶,穿过马路,走向数十米外的倒粪站。

    王宇欣是戴着光环“闯入”社区工作的:“四大”履历、名校学历、拥有语言和金融双学位。从处理精密的审计报表,转向应对千家万户的家长里短;从驾驭Excel表格,到理解马桶和痰盂背后的民生之艰。她“闯入”了一个正在加速流逝的时代,而她的使命,正是参与并见证它的落幕。

    随着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曾饱受“如厕难”困扰的居民迎来居住品质的跨越式提升。在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背后,居委会发挥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令人欣喜的是,在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中,像王宇欣这样年轻的身影越来越多了。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啃下“硬骨头”

    社区工作卷不卷?王宇欣的回答是:不卷。

    但卷不卷是相对的。在成为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漕东居委会的一名网格社工前,王宇欣的人生轨迹符合人们对一个优秀年轻人的所有预想:“卷”进上海知名高校,“卷”出语言和金融双学位,“卷”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位。让她下定决心更换赛道的,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外,还有整日与冰冷数据打交道的“悬浮感”。

    “和人打交道,踏实多了。”王宇欣说。比起职场上的种种经历,做社工并不卷,但有属于这份工作的难点。难在何处?她端出两个词:耐心和细心。想了想觉得还不够,她又加个形容词:极致。社区工作需要极致的耐心、极致的细心。

    这在漕溪三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漕溪三村501号—510号是两幢始建于1966年的3层小梁薄板房,4326平方米的空间里挤住着172证居民。“实际住户还不止这个数,有180户。”漕东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欧阳忠告诉记者。考虑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租户,好几口人蜗居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拥挤程度可见一斑。

    受规划限制,当初设计时整栋楼没有厕所,居民每天要下楼去马路斜对面的倒粪站倒马桶,不方便也不卫生。3户家庭合用1间厨房,空间狭小,转身困难,极易造成邻里纠纷。至于房屋老化、结构承载力不足,屋内漏水、屋外积水等旧房顽疾,更是一样不少。居民苦不堪言,盼着早日改善。

    因此,当漕溪三村的改造方案确定为“原拆原建”时,居民欢欣雀跃,积极性高涨。妥了,王宇欣心想,年轻的她一度认为进展会很顺利。

    还是欧阳忠老到。沉浸居委会工作多年,他深知像漕溪三村这样住户众多、老龄化程度高的社区,一件事往往牵连万绪,各家有各家的想法、权衡乃至纠结,要办成绝不轻松。何况是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呢?

    果然,尽管大家对原拆原建表示一致欢迎,但对建成后的房屋分配意见迭出。有的不要朝北房间,有的不住底楼,有的不想住高层……

    “但你分到哪套房子,要摇号选房,我们不能打包票。”欧阳忠说。然而有些居民心有执念,不满足诉求就不签约。

    怎么办?只能以极致的耐心做说服工作。“我们书记、主任反复沟通,座谈会开了不知道几轮,还要每天去没签约的居民家敲门。”王宇欣说。她跟着跑上跑下,看着他们把嘴皮子磨破,感慨社区工作的不易。

    有一个爷叔是重点“攻关”对象,为避风头,他干脆跑去外地。怎么办?“发动群众呀。”王宇欣说。居委会和居民通好气,密切注意动向,有好几个晚上爷叔房间的灯亮起,说明人回来了,居民立刻报告给正在值班的社工,社工马上过去做说服工作。正是靠不舍不弃的蹲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解决真问题

    不过在王宇欣看来,“嘴皮子”只是欧阳忠书记的基本技能,还算不上社区工作的独门秘籍。真正的“秘籍”是反映居民诉求,解决实际问题。

    漕溪三村旧房改造项目由徐汇区房管局、区规资局、漕河泾街道、徐房集团等联合多方推进,而居民最贴近、最熟悉的是居委会,有诉求、要吐槽都会第一时间找居委会。这意味着漕东居委会成了汇集民情民意,向上传递,再将回应反馈给居民的“信息处理中心”。

    信息传递是否及时、到位很关键。为此,漕东居委会的8名网格社工在书记欧阳忠、主任徐赟的带领下化身“老娘舅”,下情上传、穿针引线,确保旧房改造顺利推进。

    “我们下了很大功夫反映居民诉求,并且取得了实际效果。”王宇欣说。

    漕溪三村的旧楼原为南北朝向,初版的改造方案保持了原状。对此居民提议:既然重建了,朝向能不能也变一下呢?

    居委会传达了居民的愿望,徐汇区房管局等高度重视,与设计单位反复磋商,经四轮方案优化,设计了C字形建筑结构,将原本44间朝北户型大部分调整到朝南,部分调整为朝东或朝西,彻底消灭“采光死角”。

    这一来,原先拒绝朝北房间的居民,看到优化方案后纷纷转向,主动签约,有的还当起“义务宣传员”。群策群力之下,漕溪三村实现172证居民100%签约,并于2024年一季度陆续外搬,工地热火朝天地开动起来。

    施工中难免产生粉尘、噪声,和周边居民沟通,反映他们的合理诉求,也是居委会的分内事。因办事妥帖周到,漕东居委会很受居民信赖,这也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

    对王宇欣来说,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只有帮助居民解决真问题,爷叔阿姨才会发自内心认可你,你才可能说服他们。”

    新房新考题

    2025年9月底项目竣工交付,展现在居民眼前的是旧貌换新颜——两幢破败的旧楼,被一栋崭新的8层现代化住宅取代。

    新生的漕溪三村建筑面积从4326平方米扩展至约8000平方米,每户都拥有独立厨房与卫生间,彻底告别每天倒马桶、洗澡要“轮岗”、做饭要排队的日子。4部电梯让老年人上下楼不再难,其中1部还是担架电梯。

    与此同时,摇号选房工作启动。漕东居委会做了充分准备,欧阳忠带队,建立一支由6名社工组成的团队,全程护航。

    在现场,王宇欣和居民对接、沟通,分享他们的紧张与喜悦。一次恰逢台风天,外面狂风骤雨,有居民堵在路上,迟迟未到。王宇欣心急如焚,频繁打电话联系。所幸,这位居民在最后时刻赶到,还摇到一间不错的房子,满心欢喜。王宇欣也为他高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和居民的心连了起来。

    10月下旬开始,居民陆续回搬。他们对新环境交口称赞。

    “以前每天要拎马桶、痰盂罐到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去倒,遇上刮风下雨,稍不留神就会摔跤。”68岁的顾兰妹说。她自己曾好几次不慎在楼梯上摔倒,痰盂罐倒翻,秽物泼得到处都是。70岁的倪秀英回忆:“以前五口人家挤在一个房间里面,老公洗澡,女儿跟我出去,我和女儿洗澡,老公出去,实在是不方便。”现在抽水马桶、洗手盆、淋浴间一应俱全,再无烦恼。

    那么,居委会是不是可以松口气,“躺平”了?不存在的。

    虽然改造后的漕溪三村是“全装修交付”,但很多老人一辈子可能就这一套新居,必须调整到自己的“心巴”上才入住。这给居委会提出了新挑战——响应居民各式各样的新诉求。因此欧阳忠多次跟社工强调,“售后服务”要跟上,“不仅要让居民住进去,还要住得好”。

    居民意见最多的是晾晒。“阿姨们对晾晒有执念,特别是冬天,只要阳光好,总要拿出衣服被子晒晒。”王宇欣说。设计单位考虑到了这一点,给每户辟出小阳台。但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居民们提出:晾晒区能不能再大些?

    还是老办法:汇聚民意,集思广益。经过讨论,居民达成一致:在每家的大窗户外配备一台伸缩式晾衣架。经漕东居委会上报,获得设计单位和主管部门的积极反馈:采纳这项建议。设计单位还秉持“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将楼层向外延伸的平台改造为晾晒区,给居民又送了一份“礼”。

    自新楼交付以来,陆续有30多户居民回搬,预计今年底将达到高峰。顾兰妹就将乔迁之日定在12月26日,“到时候要好好热闹一番”。漕东居委会则随时待命,迎接老住户回归潮。   

    等待挑大梁

    新楼有8层,欧阳忠安排8名社工各管一层,每日巡视两圈,熟悉住户情况,了解需求。王宇欣被分到第6层,天天“扫楼”,和王家阿婆谈谈心,与张家阿伯聊聊天。老人都蛮喜欢这个小姑娘,满眼都是自家孙女的模样。王宇欣很享受这种“被宠溺”的感觉。

    欧阳忠书记和徐赟主任负责统筹,汇总居民的建议和意见,向上汇报。

    但欧阳忠其实是坐不下来的。一方面,居民有大事小情都习惯找他,常常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来人一句“书记在吗”,欧阳忠就要放下手头工作接待。另一方面他也惦记漕溪三村,总忍不住拿起笔记本,走一走、看一看。

    这时候欧阳忠会带上王宇欣,一边查看楼里情况,和住户交流,一边嘱咐她:“这个记一下”“这个人联系一下”“你跟爷叔加一下微信”……欧阳忠觉得居委会来了名校生,还在“四大”干过,得带在身边好好培养。

    他也注意让年轻人发挥特长,将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交给王宇欣。而王宇欣常常会带来惊喜,比如用AI处理数据、制图,引得欧阳忠称赞“有想法”。“我还有三年退休,将来就是90后、00后挑大梁了。”他说。

    经过历练,王宇欣摆脱青涩,逐渐摸清了居委会工作的门道。欧阳忠认为她唯一的“槽点”是上海话:“现在的小囡,上海话太僵。”社区老年人多,社工说不好上海话,交流多少会有障碍。“我一定能练好上海话。”王宇欣倒是充满信心,毕竟学语言出身,这方面有优势。

    对王宇欣来说,成长远不止工作技能的提升。她记得,在漕溪三村重建过程中,一位爷叔搬了个小板凳,昼夜守候在工地前。不少居民也时时探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她深感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如今,看着居民搬入窗明几净、厨卫齐全的新居,听着爷叔阿姨念叨“日子舒心”,王宇欣更觉肩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做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怀。”这是欧阳忠经常对王宇欣说的话。王宇欣,这个从没见过手拎马桶的00后,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一种生活结束了,而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正随着她这一代人的脚步,扎实融入这场永不间断的民生接力赛。

    她越来越体会到民生所系无小事、社区工作无捷径,只有以极致的耐心回应诉求、以务实的行动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我们居委会有60后、80后、90后,都值得我学习。”王宇欣说。谈及未来,她表示将扎根社区,通过“在干中学”,“将来也能挑大梁、扛大旗”。

    ■04-05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一个年轻社工的城市更新课 记者 唐骋华2025-11-27 2 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