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大学

语言为舟,跨越千年丝路

上外学生在乌兹别克语翻译比赛中折桂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1095

    沈心彤。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日前,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语言发展署、高等教育、科学与创新部等机构举办了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乌兹别克语——我心灵的翻译”全国比赛,决赛吸引了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日本等国200余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乌兹别克语专业2023级学生沈心彤斩获大赛第一名。她以语言为舟,跨越千年丝路,在乌兹别克斯坦书写着上外学子的青春华章。

    全国决赛的现场创作环节,她用乌兹别克语书写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考,大胆尝试为乌兹别克斯坦电影单人配音,一人演绎了11个角色。她表示,参赛经历,远比结果更有意义,接受挑战后的蜕变与成长,其价值远超任何奖项和荣誉。她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搭建的学习平台。凭借在上外“微专业”课程中学习到的视频制作技能,她独立完成了参赛所需的视频作品,扛着三脚架走遍塔什干独立广场、国家图书馆、地铁站等地标,用镜头传递出自己学习乌兹别克语的感悟。

    沈心彤表示,当初选择乌兹别克语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偶然看到上外开设了乌兹别克语专业。查找资料后,她了解到2018年上外乌兹别克语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课程体系完善丰富,学生还可以在本科三年级时前往语言对象国进行交换学习。这份对专业的初步了解,激起了她学习这一小语种的兴趣。

    高中政治老师的一番话,更让沈心彤坚定了信念。“当时老师告诉我,乌兹别克斯坦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掌握这门语言,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中亚的大门。这番话让我意识到,这个专业背后蕴含着巨大潜力。”就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样,她渴望成为最早了解这片神秘土地的语言探索者。

    在上外学习乌兹别克语,在沈心彤看来,是一段珍贵的沉浸式旅程。在学习过程中,她感到最大的收获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精进,更是上外创造的“睁眼看世界”的机会。目前,沈心彤正被公派至塔什干国立乌兹别克语言与文学大学交流,这段经历让她从单纯的“学习者”,真正转变成了跨文化的“体验者”与“传播者”。“最显著的提升是语言表达能力,从前在课本上见到的单词与语法,如今不仅成为课堂上参与小组研讨、撰写学术报告、辩论专业议题的‘硬核支撑’,更化作与人心意相通、分享故事的沟通桥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大学 A06语言为舟,跨越千年丝路 记者 刘晶晶2025-11-27 2 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