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舞台剧《繁花》终季首轮演出在美琪大戏院落幕,三季收官的大幕里藏着八年创作的沉淀与回响。从2017年建组,团队围坐研读原著时的热血澎湃,到三季演出的口碑发酵,从最初对文学经典的敬畏仰望,到如今与城市精神的深度共鸣,导演马俊丰带领团队完成的不仅是一场戏剧创作,更是一次跨越时光的上海文化探寻。而支撑这场漫长创作的,是他始终坚守的戏剧创作三个坐标——诚意、创意与诗意,三者交织共生,让金宇澄笔下的《繁花》在剧场里生长为映照上海过往与当下的鲜活图景,更让无数观众透过舞台读懂上海人的性格底色与城市的精神内核。
青年报记者 冷梅
诚意打底
以敬畏之心
与原著、城市深度对话
“舞台剧《繁花》的创作心路,更像融入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一起奔赴热爱的旅程。”谈及八年创作历程,马俊丰的语气里满是笃定。对他而言,舞台剧《繁花》的创作起点从来不是商业考量,而是对原著小说的无限热爱,这份纯粹的热爱,正是他戏剧创作“诚意坐标”的核心底色。
早在筹备初期,他便带领团队开启了对原著的深度研读,反复通读小说数十遍,逐字逐句标注细节,甚至能精准指出不同版本中的错字。“我常跟金老师开玩笑,我可能比他的编辑还熟悉这本书。”马俊丰笑着说,这种极致的投入,源于对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敬畏,更源于对书中上海故事的深深着迷。
在马俊丰看来,诚意不仅是对原著的尊重,还有对城市与观众的真诚。演出过程中的持续打磨,更是诚意的直观体现。《繁花》第一季首演后,虽收获不少好评,但马俊丰并未停下调整的脚步,经过多轮打磨,删减多余桥段、优化台词表达、调整舞台节奏,让作品随团队对原著与城市的理解加深而不断成长。有观众时隔数年再看第一季演出,惊讶地发现剧情变化极大,马俊丰则坦言:“每一次排练都是一次新的解读,我们在成长,对城市的理解在深化,作品自然也要跟着迭代。”这份不敷衍、不将就的态度,让舞台剧《繁花》的豆瓣评分从首演时的7.3稳步上升至8.0以上,更收获了上海观众的认可与包容——“观众知道这部戏的创作不易,愿意陪着我们一起成长。”
创意赋能
以舞台巧思
串联时光与情感
如果说诚意是舞台剧《繁花》的创作根基,那么创意便是让这个文学IP落地舞台的关键密码。马俊丰擅长捕捉剧情内核与舞台形式的契合点,用独特的舞美设计与叙事手法,让文字中的上海故事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舞台画面。每一季的舞台样式不拘一格,都与剧情情感高度呼应,成为叙事的重要延伸。
第一季的创作,马俊丰将核心定为“流动的盛宴”,聚焦时间的流转与生活的轮回。书中描写的吃饭、相聚、别离等日常场景,藏着人生的起起落落,如何在舞台上呈现这种时光流动感?创作团队设计了转台——以圆形转台搭建“人生圆盘”,演员在转台上演绎吃饭、聊天、工作等日常,转台缓缓转动,象征着时间不停流逝,人物在时光中相遇、相伴又分离。
这种设计不仅巧妙地呼应了“人生如圆,兜兜转转”的剧情内核,更成为戏剧学院舞美系的经典教学案例,被老师们用来讲解“如何让舞美服务于叙事”。马俊丰解释道:“创意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找到舞台形式与故事表达的契合点,让创意为剧情服务。”
除了舞美设计,该剧在剧情改编上也极具创意。《繁花》原著内容浩瀚,被马俊丰称作“1万个好故事奔向终点”,如何在有限的舞台时长里萃取精华?他提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改编思路,聚焦阿宝、沪生、小毛等核心人物的命运轨迹,串联起上海不同年代的生活图景,既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又符合舞台叙事逻辑。
“我们不想贪多求全,三季演出下来,已经足够把原著的精华传递给观众,明年还计划推出三季9小时的连续演出,让观众更完整地感受《繁花》的魅力。”马俊丰说,改编的过程也是与原著对话的过程,既要尊重原著,又要结合舞台特性进行创新,才能让这个文学IP在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诗意落脚
以细腻笔触
读懂上海人与城市精神
如果说诚意是根基,创意是骨架,那么诗意便是舞台剧《繁花》的灵魂,藏在马俊丰对“上海精神”与人性温度的细腻捕捉里。作为北方来的新上海人,他没有本土导演的历史负担,观察视角更显自由、理性,却又能以感性的笔触捕捉上海的烟火诗意,读懂上海人的性格底色与城市的精神内核。
马俊丰对上海人的理解,始于书中1500个“不响”。最初,他作为北方人,很难理解上海人的“不响”,但在创作舞台剧《繁花》的过程中,他慢慢读懂了“不响”背后的深意:上海人的“不响”,不是冷漠,而是不善表达时的礼貌,是照顾他人感受的克制,是面对不确定时的中立选择。“有一次我邀请演员一起吃饭,大家都‘不响’,我以为他们不想去,后来才知道,有人是要陪女朋友,有人是怕自己先表态影响别人,看似沉默的背后,藏着对他人的尊重。”马俊丰笑着说,这种“不响”是上海人处世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上海人性格底色的独特印记。
在舞台上呈现“不响”,是马俊丰面临的一大难题。舞台讲究“有声有色”,沉默很容易让剧情断层,但他认为,“不响”背后的情感张力,远比语言更有力量。他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眼神交流与灯光氛围,将“不响”转化为直观的舞台语言。
“上海人的‘不响’,就像内心的一声巨响,表面平静,内里却藏着坚韧与温柔。”马俊丰用“藤条与钢管”比喻上海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北方人像钢管,宁折不弯;上海人像藤条,看似能弯曲妥协,实则坚韧不拔,松开后便能恢复笔直向上的姿态,这种特质在舞台剧《繁花》的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藏着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核。
除了上海人的性格底色,马俊丰更在创作中描摹出上海“生生不息、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在他眼中,上海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调色板”,新人旧人交替、新景旧貌更迭,每一层印记都构成独特的城市图景。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有无数人来到这里,被城市滋养,又用自己的努力反哺城市,形成了个体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他说,《繁花》中的人物,无论是阿宝、沪生,还是小毛,都藏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城市的眷恋,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努力生长,就像上海这座城市一样,始终昂扬向上、生机勃勃。
更难得的是,马俊丰的创作让观众与城市产生了深度联系。“我们的故事在剧场里发酵,逐渐引导观众走向整个社会与城市,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上海,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马俊丰说,戏剧的意义不仅在于舞台上的演出,更在于演出结束后,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回响,让观众在生活中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力量。
创作坚守
以三大坐标
续写上海文化叙事
八年《繁花》落幕,每个人都被这个“繁花小宇宙”深深滋养。此刻,马俊丰并未停下创作的脚步。在他看来,舞台剧《繁花》的创作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次上海文化的探寻之旅,而诚意、创意、诗意这三大创作坐标,将继续指引他未来的创作之路。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马俊丰坦言,曾有过迷茫时刻。早年毕业后,他因热爱实验艺术创作了不少先锋戏剧,后来受到商业戏剧邀请,陷入了票房与口碑的旋涡,慢慢迷失了创作初心。“那时候,商业票房的成功让我飘飘然,却忽略了内心最纯真的创作热情,一度非常沮丧。”马俊丰说,幸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在他迷茫时“拉了他一把”,允许他自由创作没有商业回报的实验作品,让他重新找回了创作的初心,也确定了自己今后的创作方向——艺术第一位,真诚表达内心的想法。
如今,马俊丰不仅是“扶青计划”的受益者,更是“扶青计划”的推荐官与评审,开始反哺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在扶持青年艺术家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创作者与作品的契合度”。“青年工作者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内心,永远艺术第一位。不要为了热门话题投机创作,只有对主题有真诚的表达欲望,才能创作出有力量的作品。”他说,这是创作的不二法门,也是他自己唯一一条行走的路。
而对上海题材的创作,马俊丰更是充满热情与期待。此前,他执导的《前哨》讲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革命故事,《同学少年》聚焦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青年成长,加上《繁花》覆盖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90年代,他正以作品打通上海的历史脉络。“我积累了越来越多对上海的理性与感性认知,还有一个小小的文件库,收集了全世界艺术家对上海的演绎,这些都是我的创作素材。”
马俊丰说,上海是一座不断生长的城市,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作为青年舞台工作者,身处上海,倍感庆幸。虽然《繁花》的舞台故事落幕了,但《繁花》所传递的“上海精神”与城市温度,会在观众心中长久流淌,而他与上海的文化对话,才刚刚开始。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