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父母自以为是的“爱”与“教导”,却可能在无形中成为孩子自律能力培养路上的绊脚石,让我们一起审视那些看似寻常,实则可能悄悄“偷走”孩子自律能力的教育习惯吧。
★ 强逼孩子
父母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种种期望与要求,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兴趣与节奏。强逼之下,孩子或许能暂时达到父母设定的目标,但长远来看,却可能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自律,源于内心的驱动与对目标的认同,而非外界的压力。当孩子被剥夺了选择权,他们的自律动力也会随之消散。
★ 唠叨催促
父母的唠叨与催促,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抓紧时间,却往往适得其反。频繁的提醒,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可能激发孩子的叛逆情绪,故意拖延以反抗控制。
真正的自律,是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并主动承担责任。
父母应逐渐减少不必要的催促,教会孩子使用日历、闹钟等工具,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规划与执行。
★ 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似乎成了不少家长激励孩子完成任务的万能钥匙。然而,这种外在动机虽能短期内奏效,却难以持久。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在动力被削弱,对事物的兴趣和价值判断变得扭曲,自律能力的发展自然受阻。
作为父母,应更注重对于孩子的精神鼓励,如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分享成功的喜悦等,帮助孩子建立内在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
(来源:上海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