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不再全民流行 却有更强生命力
制图 蔡广新
“锦鲤”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锦鲤”的走红及其意义的泛化,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有“语林啄木鸟”之誉的《咬文嚼字》杂志昨天公布了2018年的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杠精”等热词的入选,显示了《咬文嚼字》对于语言创新和社会生活的持续关注。而近年流行语正在降温,甚至出现了没有多少流行语可以评选的局面。《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向青年报记者分析了原因。
坚持流行语的“双价值”
今年《咬文嚼字》评出的十大流行语没有太多争议。评选标准方面,《咬文嚼字》从来都是坚持“双价值”。黄安靖对青年报记者说,标准之一就是“社会学价值”。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从流行语中可以窥见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紧扣时代特征,正确反映民情民意,弘扬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所以,政经类语词“命运共同体”,反映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政府作风转变的“店小二”,反映民众期待规范执法的“教科书式”等词的入选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他一些流行语的入选也基于此。“退群”的流行,说明民众对国际重大事件的关注。“锦鲤”的流行,反映了新时代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巨婴”“杠精”的流行,反映了民众的正确价值观,对负面事件,对不理性行为的反思与批判。
另一个标准是“语言学价值”。有一些流行语虽然都是旧词,却有了新的含义,这就有了语言学价值。比如源自赵丽颖与冯绍峰婚讯的“官宣”,把个人、机构等非官方行为称为“官方”,也有强调其权威性、可靠性的意味。比如源自日本低欲望社会的“佛系”,体现了人们“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还比如“确认过眼神”,反映了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消息甚至虚假信息时希望得到“确认”“甄别”的心理。
流行语为什么流行不起来了?
《咬文嚼字》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之前流行语很多,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候选,但是这几年流行语似乎变得少了,有的流行语只是在圈内流行,出了圈子就没什么人知道。换句话说,过去那种“全民流行语”少了,所多的只是一些“局部流行语”。
黄安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点:首先,交流工具的变化。近几年大家都用微信,微信强调隐私保护,是相对封闭的交流平台,交流一般限于好友之间,或在群里交流,大家或直接或间接认识,也有不少顾虑,难以充分发挥语言智慧。其次,社会治理体系相对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相对减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也相对成熟。如“躲猫猫”“反正我信了”“钓鱼”等源于社会公共事件的语词相对减少。再次,网民越来越成熟,发言越来越理性,文明度也在不断提高。非理性、不文明的语词,也在不断减少。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咬文嚼字》在未来评选流行语时将继续坚持“双价值”标准,让评出来的流行语不是转瞬即逝,而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对于标准的坚持,在《咬文嚼字》过去的11次评选中脱颖而出的“点赞”“秒杀”等流行语至今依然流行,并有可能进入正式用词之列。
十大流行语
①命运共同体
②锦鲤
③店小二
④教科书式
⑤官宣
⑥确认过眼神
⑦退群
⑧佛系
⑨巨婴
⑩杠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