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政治课教师同台竞技
上海市建平中学刘宏福老师就高中生十八岁成人仪式和国家工作人员入职手持宪法进行宣誓的不同场景切入教学。受访者供图
昨天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本周也是我国首设的宪法宣传周。近日,讲台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学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教学交流会举行。来自全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小学政治课骨干教师代表,各区政治课教研员以及长三角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教师代表逾300位教师骨干参加活动。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焦苇
四位中青年教师带来公开课
此次活动以“宪法与美好生活”为主题,组织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师聚焦教学、立足讲台,切磋技艺。来自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陈骁炯、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张世敏、上海市建平中学刘宏福、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慧娟等四位中青年教师,聚焦这一主题带来了一场生动灵动、别开生面的教学公开课。
陈骁炯老师从班规说起,以感性认识为主,带给学生“宪法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班规’‘家规’”的直观形象。张世敏老师的政治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校门口的马路是怎么样的”,引发学生思考“马路能否不要这些设置?为什么?”“非机动车能不能占用机动车道?为什么?”,并援引卡尔・马克思的话:“自由只能因为自由的原因被限制”,引导学生认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刘宏福老师就高中生十八岁成人仪式和国家工作人员入职手持宪法进行宣誓的不同场景展开讨论,从两者誓词不同进行切入,明确成人身份转变带来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并深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国家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叶慧娟老师授课主题为“权利的来源”,通过提出“我们的权利从哪里来?”引入对权利正当性的讨论。通过深入解读权利来源的传统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权利来源观,引导学生认识“宪法是对权利作为‘经验性共识’的最高确认,宪法确认权利,保障美好生活,公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专家: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核心课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等来到课堂现场点评指导。于漪老师认为,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树立民族精神之根,铸就爱国主义之魂,德育要润物无声、直指人心才能有效,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应是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目前上海进行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就是要让各学段在德育上各有分工又相互衔接,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核心课,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的价值观课程,集体说课备课的做法有实效,意义价值值得赞扬。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委员兼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韩震认为,上海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先行探索非常值得肯定,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德育一体化的探索价值。
据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介绍,上海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尤其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探索由来已久,2005年即推行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的德育顶层内容架构,以及相应的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学科德育”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并付诸改革实践,这一改革的核心就是各学段的政治课。
下一步,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将对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作出进一步专门部署,着眼于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培养体系、制度体系,将改革推向深入。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焦苇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